现如今的中国人,过得是相当纠结。
单说吃的吧。过去穷,所以吃饭是头等大事,见了面都要问一声“吃了吗”?现在肚子倒是吃饱了,但是你的心,吃得踏实吗?
下馆子,菜可能是用“地沟油”炒的。地沟油这东西,就是从饭馆、酒楼回收的厨房垃圾“华丽转身”而来的。据说,只需要一个晚上的“再加工”,垃圾就摇身一变,成了晶莹透亮、香气扑鼻的“食用油”!它们被低价卖给饭馆、酒楼,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上。地沟油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曾经是连猪都不吃的东西,而在于里面含有一种叫做黄曲霉素的致癌物质,而黄曲霉素的毒性,比砒霜还要高一百多倍!
不下馆子,在自己家里吃饭就保险了吗?
在家里喝牛奶,可能有三聚氰胺。
在家里面吃米饭,有可能遇上毒大米。所谓毒大米,就是把发霉变质的陈米,或者农药含量严重超标的有害大米,经过去皮、漂白、抛光等工序,再掺进工业原料白蜡油搅拌混合而成。……
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在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无一不在考验着人们的身体承受力,让人们在照顾肚子的同时,心惊胆战,无所适从!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种食品安全事故会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呢?
更有甚者。2007 年9月2日,CCTV 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宣传河北三鹿奶粉先进事迹的特别节目《1100 道检测关的背后》。节目宣称:三鹿奶粉“不仅意味着物美价廉、物有所值,更代表着安全、优质、值得信赖!”
假冒伪劣,无论花样多么千奇百怪,也不管手法怎样丧心病狂,骨子里的东西都只有一个,无非是利用欺诈,降低成本,多赚些钱。
正当我写作这段文字的时候,电视上接连报道了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在上海、沈阳、长春、昆明、南宁等城市的连锁店存在虚构原价、低价招徕顾客高价结算、不履行价格承诺、误导性价格标示等欺诈行为的新闻。
家乐福、沃尔玛这些名列世界500 强的外资企业,在其本国市场很少听到有价格欺诈等行为。为什么到了中国就变坏了?难道说,真的应了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古语,世界上单单中国这块土地盛产假冒伪劣吗?不是的!
如果我们放眼人类商业史,就会发现假冒伪劣的欺诈行为不止当下存在、更非中国所独有,而是贯穿商品生产与交换之古今、遍布东方与西洋之各国的顽症痼疾。
在咸黄油上涂一层新鲜黄油当做新鲜黄油出售;将制作肥皂时剩下的废弃物掺上别的东西当糖卖;把黏土捣得很细,再用羊油搓过,掺到可可粉里卖;茶叶里则掺上黄荆树叶,或者掺上泡过的茶叶,当做好茶叶卖—— 这些现象也不是出现于现在的中国,而是发生在19 世纪40 年代的英国。
经营者之所以不再搞哄骗和欺诈,商业道德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从不诚信转变为讲诚信,并非良心发现,也不是出于“伦理的热狂”,而是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不断健全,法制逐步
完善,消费者日益成熟,企业的生存、发展、获利的巨大压力迫使它不得不如此。
因此,中国当前包括食品安全问题在内的众多市场乱象,也无非是市场竞争机制尚不健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消费者尚不成熟、企业欺诈成本不高、经营者道德水准低下等因素的产物。
问题是,究竟怎样提升商业道德、加强诚信自律?途径大概不外三条:
其一,向自己学。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摸爬滚打,明白利己先利人、害人终害己的道理。
其二,向别人学。也就是借鉴周围的人(包括外国人)的经验教训,以人昏昏、使己昭昭。
其三,向古人学。也就是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当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赚钱就一定要像现在的地沟油、毒奶粉、毒大米等等那样,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昧心缺德不可吗?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平准书》等篇章当中,讲述了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工商业者的故事。
发家致富的过程中,货币资本重要?还是人力资本重要?春秋时代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汉代刀閒的故事,都分别证明了人才乃是头等重要的资源。
办企业、搞投资,究竟应该跟风头、随大流?还是应该逆向思维、反向操作?战国时代白圭的故事、秦末汉初宣曲任氏的故事,都阐明了丝毫不亚于当代的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深刻哲理。
乌氏倮的故事、无盐氏的故事,说明了创业之际,需要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坚决果断的勇气、敢于冒险的精神。
陶朱公的故事、曹邴氏的故事,表明持家之时,必须有取予以仁的仁义之心、严于自律的坚强意志、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感。
范蠡教子的故事,蕴涵着知进知退、适可而止的高深智慧,堪称“富过三代”之法门。
子贡的故事,说的是成功的商人,只有不断学习、富而好礼,才能取得更大成功。
卜式的故事,揭示了“精”与“傻”的辩证法。等等。
就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商业社会,天天忙着挣钱和花钱这二件事,并且为挣钱和花钱感到无尽的郁闷纠结的人们,走进司马迁描绘的商人世界,领略那些“贤人富者”的智慧之光和道德风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