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式非常重要,日常工作、生活,甚至专业的研究思维模式都是最重要的。知识要通过思维模式检索、裁剪、组合加工成新的知识或者见解。
2004年末,杨振宁在人民大会堂做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他认为《易经》没有推演方式的思维方法,以及天人合一,什么都大而化之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中国的思维,这是科技没有诞生在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稍微聚焦、严谨和有说服力,杨振宁局限在《易经》这一本书上面。实际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很多书、很多实践、诸子百家、儒释道、各种各样的学说和实践塑造的。如此宏大、复杂的问题怎么才能稍微严谨一点讨论呢?杨振宁就是聚焦于一点上。如果不必苛求严谨性,更关注普适性,则可以在更开放的空间谈论这个问题。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和古人相比,我们的思考模式有什么改进?不包括知识部分,纯粹就思考模式而言,现代人思考问题和古人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思考框架的进化和改善。所以,我们先探讨古人的思维方式,然后再看看现代人是如何思考的。
(一)古人的四种思维模式
《孟子》中又这样一段话:“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是很典型的孟子式辩论。也是是古人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翻看古代典籍,会发现古人的思维方式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类比思维,普遍联系、简单归纳以及尚古思维等。
类比思维是古人用的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方方面面,天人合一、大量的中医理论和药方都是类比思维的衍生品。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玟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玟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玟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这一段话孔子是借题发挥,谈自己对君子人格的主张。孔子也是一种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古代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维模式,天有日夜、黑白,一年会寒暑往复,古人就用这种自然现象比附人生规律,如易经64卦明显是用自然现象比附各种规律。
中医药则进一步通过更细枝末节的类比思维解释病因,寻找治病之药。寒热暑湿燥是中医理论基础之一,一切病因都归结于这几个因素的组合。很多中药也是具象类比思维的产物,由于雪莲长在雪线附近,蜈蚣蝎子等多在阴暗潮湿之处,于是认为这些药材可以治疗因寒湿引起的疾病。由于蝙蝠夜间可以自有飞行,于是,认为蝙蝠的粪便可以治疗夜盲症等等。
当然,从知识范围而言,无论中医还是中国哲学都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体系,很难阅尽各种材料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但就思维模式而言,其实不是很复杂,古人思考方式主要是一些朴素思维的拓展和应用。有很多现代人采用的思维方法和模式在古代是没有人采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男人的臼齿比女人多一倍,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铁球比轻的铁球下落更快。其实,他只要数一数男人、女人的臼齿,让轻重两个铁球下落一下就可以了。但这种方法直到伽利略、培根之后才普遍采用。
古人还有一个普遍联系的思维,中国人算命就是将出生的时间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皇帝的德行和是否风调雨顺联系在一起,古人也常常观察天上的星星预测人世间的事情,格物致知也是希望通过观察一类事物推断另外一类事物的规律。
第四个就是尚古思维,人不如旧、衣不如新。在《论语》中,多处谈尧舜如何如何,当然这是一种话术,就像我们现在也把自己的说法安在鲁迅头上一样。但尚古也是真实存在的,要想解释这一点,也能给出几条很明显的理由。如,新事物、新方法失败概率远大于成功概率;古人已是故人,把他立为权威,他不会利用这点来搞你,抬死人的地位不会压制今人的地位。
古人的这几种思维都是朴素的思维,只要参加生产实践,社会斗争,勤于思考都会有这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几乎天然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只要外界环境一激发就可以被激活。就像语言能力已经天然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之中,后天环境一塑造就把语言功能开发出来了。
(二)现代人仍然是古人的头脑
所以,现代人也完全具备古人的思维模式,由于这是一种浅层的思维模式,更容易被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情况下使用。
类比:现在人们也常常用类比的方式用熟悉的事物推断不熟悉的事物。例如,大家都认为电动汽车是一个弯道上车的机会,其情形就好比智能手机替代功能手机。共享单车、网约车用了互联网技术,人们就把互联网的打法,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平移到这个行业。案例学习法在企业管理行业长期有比较大的市场。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受欢迎和信任,因为人们的逻辑分析能力普遍不强,更顺手的是照猫画虎。人们为了说明、推销、维护自己的立场,常常采用打比方的方式,就算是驴唇不对马嘴的比方也比较有说服力。
普遍联系:古人喜欢讲大道理,现代人也喜欢讲大大道理,就是普遍联系,用一个貌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说明一切,不能就事论事,把一件事说清楚,用大道理去胡扯,还以为高明。在撕逼中医时,你肯定听过中医是一个整体,中医治未病之病,中医一人一方没有对比、没法统计,中医不是西医,怎么能用西医的方法检验中医?你会发现,就算是文凭很高,大学很好的人也不是不讲逻辑,爱讲不着边际的大道理的,只有少数人清楚大道理往往是不着调的。使用浅表思维的人永远比使用深层思维的人要少。
简单归纳:用的太多了,通过一两个案例总结出普遍规律,或者为了说明自己的立场,用一个案例证实。罗振宇在《启发》中讲他们公司总裁带队到德国商学院学习,发现德国教授基本不讲案例,都是讲道理和原理。问之,答曰:案例不具备普遍性。这个和中国人的习惯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沉溺于浅表思维模式中,而近现代出现很多哲学家的德国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习得了深层思维模式的习惯。
尚古:现代人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下面系列文章中,有一篇文章说现代人思维和古代思维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创新,而这一点对工作、生活,塑造环境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