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中国经济学家正在成为这样一个群体:有人把他们当作改革理论的提供者,有人把他们当作国家政策的献计人,有人把他们当作满脑子都是锦囊妙计的运作高手,有人把他们当作解释社会现象的万能学者,有人把他们当作中国社会的道德良心,有人把他们看作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人把他们看作是“知道分子”,是以知识谋生的口力劳动者……真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不论人们头脑中的经济学家是什么,现实生活中却存在一个这样的普遍现象:相当数量的非经济学专业的人,总是看不得经济学家出错,如果一旦出错了,或是幸灾乐祸,千夫所指,或是异常失望,痛心疾首,甚至有人直接跳出来宣布中国大陆没有几个经济学家--其用心良苦,也许实在是不愿意让经济学这颗社会科学中最闪亮的明珠,被那些会说错话、办错事的经济学家所玷污。
其实,不论是捧到天上,还是打翻在地,经济学家其实还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作为一门特殊的科学,经济学并没有宣称自己能全面地解释世界,更没有宣称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未来。而且与其他科学一样,经济学也在发展。目前经济学研究能够涉及的领域其实很有限,他只是在告诉人们: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基于人的理性,如果这样做,将会发生怎样的结果,或者反过来说,这样结果,可能是因为那个原因而使然--这才是他们最擅长的专业活儿。而在判断具体有哪些约束条件,哪些约束条件是“硬的”,哪些条件是“软的”,哪些约束条件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在涉及决策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不如政治家(按照熊彼特的划分,政治家属于企业家范畴)和企业家的。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的选择,尤其是交易中的选择。在研究人的选择后面的动因时,经济学发现人的理性是不可改变的,可能改变的是约束条件,而改变约束条件的问题,其实就是改变人们行为成本的问题,由此经济学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对制度(小到奖金或 利率调整,大到立法)的研究,因为制度是关乎交易成本的根本要素。至于资源因其稀缺而引起竞争,由竞争促进创新并演化出新的交易规则,以新的规则来保证公平,这只是走进经济学科学殿堂的另一个路径而已。
因此,作为经济学家,他们在讨论“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一些科学命题的时候,一般是不容易犯错误的,而一旦要让他们提出应该“怎么办”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显得“非专业”了。因为“是什么”和“为什么”是科学要回答的问题,其答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方说, 苹果是苹果,地球是地球,苹果为什么会往下掉,是因为地球存在引力,这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人是理性的,他们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政府在使用公权的时候为什么必须受到制约,则是因为政府也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至于怎么让苹果不掉下来,或者掉得慢一点,甚至掉出角度和弧度来,那都是实际操作的问题。亦如,公权的使用应该如何制约,由谁来制约,这些也是实际操作的问题,应该是政治家专业分工所承担的职责,并由政治家直接对决策的后果负责。经济学家倒是可以提出建议,但他们只对自身的言论负责,不对政治家决策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
至于经济学家们参与道德问题的讨论,就涉及到了“好不好”的领域,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脱下了经济学家的外衣,与其他公民是一样的身份。在“好不好”的问题上,最有发言权的人是伦理学家。经济学并不把道德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尤如数学、物理学、化学也不把道德作为研究对象的性质是一样的。当然,这并不排斥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与社会的其他公民一样,享有讨论道德问题的权力,只是他们不应该以道德专家的身份享有特别的话语权。
由此看来,经济学家犯错误总是难免的,因为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当下,他们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而言多必失,在说不同的问题时,他们的身份往往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只是针对自己的专业,通常他们不大容易出错。而一旦跨出专业领域,他们也和其他人一样,不能保证自己已经获得了全部信息,从而做出的是唯一正确结论和提供了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此而论,企业家(政治家)与学者的明确分工,才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