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孟晓苏:对于房地产,不能一边做人工呼吸,一边掐着脖子

“现在,救市也很滑稽,看似给房地产做着‘人工呼吸’,但往上看,掐着房地产脖子的手还没有放开,这样怎么救市?其实,把掐着脖子的手放开,不做‘人工呼吸’,它都能慢慢缓过来。”

演讲:中房集团理事长、“中国房地产之父” 孟晓苏

整理:中外管理传媒 王爽

责任编辑:辛国奇

房地产的冷暖连带着几十个产业的兴衰,中国房地产经历过去几年的寒冬,究竟能不能在2023年否极泰来?2023年4月8日至9日,由中外管理传媒主办的第30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在北京朗丽兹西山花园酒店举办,主题为:“2023:重聚•重启•重链”。中房集团理事长、“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发表了主题演讲:《房地产2023能否唱响重启号角?》

以下为孟晓苏演讲摘编:


恢复“元气”,还差32%的增长

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显然,住房改善不仅仅是刚需住房,而是包含着第二套或者第二套以上的住房。

国务院原副总理刘鹤同志讲过一番话,房地产占金融资产的40%,占地方财政的50%,占居民家庭财富的60%,城镇化在发展,房地产还有很大空间。

2023年楼市能不能启动?我认为可以。因为2022年中国新增存款17.8万亿,2023年1月又增加了6.2万亿居民存款。13个月增长了24万亿居民存款,比往年增长了1倍多。这些钱用来做什么?高层明确提出要促进消费,把扩大消费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提出要想办法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在2023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着力发展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今年2月房产数据已经开始恢复,3月份房产销售额增长了17.9%。但是,从2022年的13.3万亿恢复到2021年的18.2万亿的销售额,今年房地产还需要32%的增长才能够补齐。

房地产支柱产业的确立、动摇和再确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生在1998年,由国家几个主要部门组成,包括当年的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科委、中房集团。当年,我们这些人把农村改革的精神,运用于城市住房体制改革,提出了“二十年前农民一亩地,二十年后市民一套房”,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拥有财产”。

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果,成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解决了居者有其屋的问题。根据央行2019年统计,中国城市有房产的居民家庭已经达到了96%,平均每户家庭有房1.5套。占城市家庭20%的低收入家庭,住房自有率也达到了90%。中国盼望了几千年的“居者有其屋”理想,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中,通过房改逐步实现了。另一方面,房地产发展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朱镕基总理讲过,房地产业拉动了一百多个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房地产就像老黄牛一样拉动着中国经济这辆车一步步往前走。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拉动作用,所以房改课题组在1999年向国务院进言,把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3年,我国正式确立了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1998年,中国经济增量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七。当时,中国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中国会在2025年成为世界第三,2050年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二。但是,房改释放了神奇的内需动力,房改前的12年,中国平均每两年超越一个国家。近10年,中国进一步拉大了与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差距。中国的房地产业像美国一样,稳居第二大产业。第一大产业是制造业,包含了41个产业。如果把这41个产业细分为不同行业,房地产业就是中国第一大产业。

不过,近年来,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说法不断遭到质疑。有人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已经基本结束”。但房地产不存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老百姓买房是因为看到邻居家买房,自己不买不好意思,才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还有人说“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找了这么多年,也没找着。最近5年又出现了“房地产灰犀牛说”,认为房地产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灰犀牛。


《流浪地球2》中有一句话,“人们对危机的恐惧,成为了危机本身”。在一系列政策的打压下,房地产限购政策成为常态化政策,影响到了房地产业,影响到了相关产业和经济。2011年起实行“限购”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下滑。

2022年,房地产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降到13.3万亿,丢失了5万亿。5万亿是什么规模?中国汽车市场在发展最好的年景,规模为4.6万亿;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平均每年投资4万亿;2022年,中国引进外资规模为1.2万亿人民币。房地产5万亿销售额的丢失,是丢了一个车市,丢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全年,还丢了4个引进外资的总和还多。

房地产的萎缩,也让相关产业受损。地方政府由于卖不出去地,连地方债的利息都还不起。中央从去年到今年,一再明确提出要求,发布“金融十六条”支持房地产发展。

中央财办提的问题更加核心,有关负责人提出,取消住房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政策”。我认为其他房地产政策都是非核心政策,核心政策就是取消限购,因为限购对房地产影响最大。

而且,限购是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是酷暑时出台的措施,那时候是要开空调降温。但现在已经是冬天了,为什么还开着空调降温?整体上要改变过时的限购政策了,各个房间可以自己开暖气,这就是“因城施策”。

现在,救市也很滑稽,看似给房地产做着“人工呼吸”,但往上看,掐着房地产脖子的手还没有放开,这样怎么救市?其实,把掐着脖子的手放开,不做“人工呼吸”,它都能慢慢缓过来。

厉以宁教授曾经讲过《水浒传》第8回的故事,林冲带着枷锁跟洪教头比武。解开枷锁后,林冲只需要一个回合,就把洪教头打翻在地。现在,希望中国经济尽快起飞,希望中国经济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发展状态,不希望经济发展落后于印度、越南,那就不要让林冲带着枷锁比武。


新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完善住房双轨制

什么是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我认为新发展模式的核心,一是重构住房双轨制,一是租购并举。

25年前的房改方案设计是住房双轨制,即市场供应商品房,政府提供廉租房。多年以来,我们秉持房改精神,在双轨制中特别重视保障商品房建设。但是在很长时间里,有关部门忽视了保障房的建设。甚至有一段时间,有关部门认为光靠市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提出了“3+2政策”,切小户型,降低总房价。他们认为,老百姓四斤的龙虾吃不起,一斤的龙虾总能吃得起吧!他们认为老百姓只需要吃龙虾,不知道老百姓要吃的是野山鸡炖蘑菇、大葱炒鸡蛋。他们不知道老百姓需要的是保障房。但保障房的需求,靠降低总房价是做不到的。

而且,多年不建保障房,还把其他部门的政策引偏了。1994年通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土地供应方式有拍卖、招标和协议出让三种方式。但2004年,土地管理部门和监察部门一律取消土地协议出让,即“8·31大限”政策。近年来,国务院大力抓保障房建设,建设了3000多万套保障房,解决了不少问题。但还要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将保障房建在小县城,大城市将保障房建在远郊区。保障房建设完成了套数目标,但是不好“用”。

在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上,我们曾经把主要精力放在打压商品房上,导致了本来商品房这颗牙没什么病,结果糊涂医生专门跟商品房这些好牙过不去,拿起钳子一颗颗拔掉。

之前,部分央企、国企违背了国务院要求的“退出竞争性房地产领域”,纷纷涌入市场,把高价地转化为高价房,卖给城市的低收入群体,导致保障房建设却成了“瘸子打围——坐着喊”,因为谁都没有好腿。

过去,中房集团每年开“年度会议”,召集两三家企业来参加,就可以解决部分房价上涨问题。因为一个城市只要有一家国有企业房价不高,就能压住其他企业的房价。但后来没有中房集团了,现在房价问题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近年来,我重提住房双轨制,呼吁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而且,不懈呼吁让央企、国企回归保障房。国资委新任主任明确提出,央企的功能是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保障房建设涉及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符合央企应该发挥的作用。所以,我认为需要恢复全国性保障房集团化央企的作用,来指导各地的保障房建设,这样才能让保障房在全国迅速铺开。

保障房要建到多大的比例?按照当年房改的设计和朱镕基总理的要求,能够覆盖50%的城市家庭。凡是享受过房改政策的“老人”,都属于这50%,但年轻人和新市民也应该享受一次。多措并举,先解决居者有其屋的问题。等年轻人和新市民有钱了,如果他们愿意购买所居住的房屋,应该允许他们购买,因为没有哪个机构能够承担这么大的持有比例。可以通过补足差价,让这些房子进入到商品房市场,从而让现在的新市民和年轻人跟上共同富裕的步伐,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