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结构化的学习方法,复盘的操作过程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它为不同的操作者带来的价值却千差万别。总结美军、英国石油公司、联想、谷歌等组织的实践经验,复盘的操作步骤可分为四步: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实现高效复盘,必须从复盘的基本步骤出发,紧扣它的逻辑主线,将每一步都做到位;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复盘,充分开发团队潜能。
回顾目标:明确评估基准
倘若行动前没有目标,复盘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当目标表述模糊、弹性很大时,也将无法精准地评价实际结果。因此,如果事前没有制定目标,复盘时就要回想当时的状况,尽可能客观地提炼出目标。如果目标确实很难界定,那么至少要确定一些关键成果或者里程碑式的标志。
有时候,我们虽然制定了目标,但是团队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这不仅不利于大家的相互配合,也会使参与者对同一件事、同一个行动的理解和评价不一致,从而产生分歧、矛盾或冲突。对此,建议团队成员事前进行充分研讨,就目标达成一致,并明确展示出来。
在复盘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行动前有清晰的规划,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目标;同时,也有助于理清复盘的主线,找到成功或失败的根本原因。否则,大家会提出很多不可验证、甚至有其他副作用的“马后炮”,也无法以计划为准绳来衡量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不足。
复盘的第二步是基于预期目标,回顾工作过程,评估实际结果。常见误区有五处。
1. “报喜不报忧”
在遇到一些复杂的项目或事件时,通常需要团队或跨部门的协作与配合。而当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事件的“碎片”,导致类似“盲人摸象”的状况。
“罗生门”指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诉求、标准或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件事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导致无法达成共识。
复盘时,有人喜欢罗列大量工作细节,或就一些技术性问题展开讨论,导致会议冗长、繁琐,与会者既看不到全局,也无法把握关键。
由于复盘的逻辑自然而流畅,许多人在回顾过程或评估结果后,马上就“跳”到了结论,认为“要是那样就好了”。事实上,这些结论未经审慎分析和充分讨论,很有可能站不住脚。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那样”做了,可能会导致其他意想不到的后果。我将这种现象称为“跳跃”。
分析原因是复盘最主要的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我们能从复盘中学到什么、学到多少。这一阶段主要存在六大误区。
1. 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在一些复盘中,许多人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对自身责任却避而不谈或设法推脱。这种封闭、防卫的心态,使复盘失去了真实性和公正性。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建议领导者带头反思,以影响他人;同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复盘,多从自身查找原因;此外,还需明确各自责任,以学习为导向,切记“对事不对人”。
3. 陷入争吵,引发冲突
为此,首先要认识到,存在不同的意见或看法是正常的,有时适度的冲突或争吵也是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其次,要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大家敢于自我反思;再次,要促动建设性对话,避免发生情绪化的恶性冲突。一旦产生冲突,可通过暂停、引导,让双方探询与反思;或者选择双方认可的观察者、控制人,进行调解或仲裁。
4. 面面俱到,拖沓冗长
对此,建议抓住主要矛盾,围绕核心问题和关键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努力使其产生实效。
5. 陷入线性思考
因此,我们不仅要把因与果都罗列出来,还要利用系统思考方法和工具,分析因果之间的互动。
6. 只重改进,忽视巩固
总结经验是复盘的最后一步,如果说前面三步是耕耘、播种、浇灌的话,这一步就是收割。常见的误区有四个。
1. 快速得出结论
在总结经验时,一些人会把“矛头”指向上级,指向外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下次,要是能如何如何就好了”。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心态在作祟。建议大家关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努力将其做到极致,而不是寄希望于不可把控的外部力量。
3. 没有后续行动
实际复盘时,很多人只满足于“就事论事”,探讨一些具体的事项,而不去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规律,或者探究其更深层的意义。
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复盘,不仅学习的速度远快于个人,而且有助于取长补短、相互激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每个人对复盘的参与程度不同,能否真正发挥团队的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复盘的效果。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五点。
1. 精心设计团队复盘
因此,复盘的组织者必须承担起设计师的职责,根据不同的主题、涉及的部门或人员等因素,灵活设计复盘的形式,包括参加人、时间、会议组织方式、研讨方法与工具等。
2.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团队复盘会议中,每个人的参与程度不同,受到很多复杂而微妙的因素影响。主要症状包括:完全不参与;揣摩上级意图,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少数成员过于活跃,几乎主导了整个会议;相互指责,难以达成共识;“老打岔”,使讨论过程一再中断。对此,必须善加引导,让每个人都有效地参与进来。
4.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为了使复盘落到实处,在会议结束后,要及时予以跟进,推动复盘后续改进计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复盘的影响,提供必要的支持,并评估复盘的效果,实现持续改善。
注:本文发表于《培训》杂志2017年第4期,作者为邱昭良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