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胡冰川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对当前“互联网+三农”有必要进行系统性思考,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概念能否颠覆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第二,“互联网+”在中国三农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第三,“互联网+三农”有哪些作用。
一、“互联网+”能不能颠覆中国传统三农问题
当前,“互联网+”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动力因素。那么,对于中国传统的三农问题,互联网的介入程度到底如何,有必要有所了解。
首先,从农产品电商角度看,通过互联网销售的农资占整个农资销售的比例并不是很高,但在很多村庄已经出现了类似于“村淘”的服务网点,这些网点一方面使农村的居民能够更多地消费农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也希望农户能够借助这个平台销售产品。因此,就需要打通城市与乡村之间要素流动的梗阻,实现城市到乡村从单向的要素流动转向双向的要素流动。
其次,渠道下沉的目标正是考虑到农户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这一问题。目前城市的便利店与我国台湾地区、日本、韩国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传统乡村的零售与服务水平更低。渠道下沉之后可以对基层党建、乡村治理起到积极作用,填补部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空白。
“互联网+农业”从实现形式上来说,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行,实现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行的外溢作用,可以承担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这使得在中国城镇化发展、农村空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广大农村能够获得更加开放的社会服务。因此,“互联网+”虽然并未对当前三农问题构成颠覆性变化,但是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三农”面临的问题
在互联网嫁接到传统农业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经济问题;二是社会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特别是大田作物,涉及到较长的投入回报期,在短期内并不能显著地降本增效,经济生产的投入产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高效农业领域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与传统小农经营之间存在矛盾。其次,由于土地流转合同存在租期稳定性的问题,高效农业资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合约风险。所以,“互联网+”在大田作物和高效农业的发展上都面临一些基本的掣肘,并不是“互联网+”的问题,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社会问题来看,“互联网+农业”实践之后,很多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对接消费者,不能建立起针对农户有效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风险加大。强化食品安全源头管理,构建系统的追溯体系,实际上是重构现有农产品市场和流通形态,在现阶段显然会增加不少成本。因此,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还有一个核心的内容就是成本分担问题。由于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自然需要承担一部分成本,但是其他成本必然会转嫁到消费者,这会为其带来一些压力。对此,应当着眼与设计一种低成本、宽覆盖,能获得普遍认可的监管体系,完善食品安全。
三、“互联网+三农”的作用与挑战
“互联网+三农”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一,信息的透明化。随着操作的便利,农户获得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其他终端了解全国各个市场的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已经非常透明了。第二,市场结构的扁平化。现在许多公司在网络上销售的产品都会有折扣优惠,相对稳定集中的社区订单,也能享受到更大的折扣优惠,这就使得生鲜农产品传统批发零售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从田间到餐桌,互联网对市场结构的扁平化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第三,消费便利程度大幅度提高。流通经纪人只要打开客户端就可以了解最新的产销情况,提升了管理效率。消费者也可以使用客户端随时获得想要的产品。
与此同时,“互联网+三农”仍然面临较大挑战。
第一,有效参与的问题。(1)传统农业尚没有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由于千家万户都在生产农产品,因此大规模的网络团购活动需要深度介入、全程参与。所以,在现有条件下,品质控制应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一种职责。(2)直接与农户交易存在着道德风险和合约风险。在管理过程中,互联网企业比较擅长营销,但如果在生鲜农产品的流通中,与农户打交道只是简单地实现销售活动,明显是与当前农业发展实际脱节的。
第二,有效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问题。传统意义上,农村社会化服务都是依靠传统方式去进行的。而现在来看,越来越多农民的教育培训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介入。对此,浙江省还专门出台了《浙江省“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完善智慧农业的服务体系,推动了传统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互联网+”。
第三,有效监管的问题。除了对传统农业的有效监管之外,对互联网企业自身的有效监管也同样重要。网络平台有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要做到有效地监管,还是需要政府监管、社会舆论监督与互联网企业自律并行,这是需要面临的挑战。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