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第一财经广播
2023年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CPI以及PPI数据,显示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4%,降幅进一步扩大,数据如何解读?如何应对相关现象?以下为致公党中央委员、复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接受第一财经广播《财经午间道》栏目访谈时的解读。本文为音频文字整理稿,供读者参考。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访谈音频。
01.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6月份CPI数据是同比零增长,是自2021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CPI零增长。我们应该如何理解CPI的零增长?导致CPI零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孙立坚:6月零增长的数据确实存在很多原因。当然,即使零增长,也还在国家物价目标的合理区间内。
现在要关注的是,零增长的第一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仍在于需求端疲软。对需求端疲软的理解要从结构性变化来考虑,比如大额销售减少。今天人们的消费停留在接触型消费和非大额支出的新消费体验模式。这些结构的变化会改变让统计指标CPI的上升力量。
第二个原因在于CPI上游的PPI。PPI向CPI的传导不仅没有了过去推高CPI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下行力量。由于生产端库存仍在高位,还在去库存过程,PPI如此传导带来的效果是CPI下行力量不断增加。
另外一点是基数效应。疫情以后出现了反弹,但是反弹对6月的力量体现为环比下行。
还有很多长期因素,比如收入分配问题,怎么提高大多数有消费意愿人群的收入,从而推动消费,使得物价良性循环改善营商环境。这些都是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
02.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细分数据来看,影响CPI波动的数据有哪些变化?
孙立坚:需要关注食品数据。上个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持平,这个月转为同比下降0.6%。上个月食品价格已经有下降趋势,这次是0.6%的下降调幅,能从中感受到需求的疲软,甚至是消费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并不是像以前大额消费、住房消费主导并由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相关商品的支出。新的变化会对CPI有下行压力。
03. 从PPI的数据来看,6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5.4%,环比下降0.8%。影响PPI降幅进一步扩大的因素有哪些?
孙立坚:PPI更能够反映今天内外营商环境的特征。可以把它看成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景气复苏的先行指标。现在很明显能看到,全球需求不足的问题反映在当下的PPI价格水平,然后传导到中国PPI价格水平上。这一点不论是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还是工业其他原材料的价格等都出现了和全球一样的下行。这其中原因也很复杂。
一个原因是全球地缘政治的动荡,导致了全球化时代的结束,进而投资需求萎缩。投资需求萎缩导致工业原材料价格下行,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现在地缘政治格局带来的影响投资意愿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没有消失,这使PPI承受较大压力。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市场的景气复苏一直对全球PPI价格走势有引领作用。今天PPI价格下行反映了中国市场的疲软。一旦中国市场开始发力,全球的资源价格会出现上扬的调整。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的经济体,和全球跨国企业融入很深,所以中国市场复苏会对PPI价格走势和CPI价格走势产生作用。从这一点来讲,未来中国经济提振的政策和效益非常影响PPI的走势,乃至传导到CPI的走势。
04. 我们也关注到,今年以来,PPI降幅逐月扩大(0.8%,1.4%,2.5%,3.6%,4.6%,5.4%),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情况?
孙立坚:如果进一步展开,第一点是刚刚已经提到的地缘政治带来的未来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
第二点,发达国家采取了先稳定物价水平的加息政策。尽管频度放慢,但我们看到今天的物价水平距离发达国家的政策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英国、欧洲。这种加息会对市场需求产生抑制作用。这也导致了市场价格指数下降。
另外,中国正在进行调整,进一步做好新一轮政策发力的准备。因为我们要评估现在的政策的效果,要评估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比如专项债在某些层次带来了地方债务的积累,甚至影响了金融体系流动性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采取货币影响价格的西方做法,货币和信贷的投放并不一定能很好地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可能出现CPI还未提升先出现金融市场泡沫的情形,发生滞胀,即金融通胀和实体经济低迷。这种叠加效应会让我们未来政策发力面临的挑战更大。所以我们很期待下半年精准支持实体经济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甚至是外贸政策和汇率政策,都会产生组合拳,产生叠加效应,来对付现在的各种来自底层的负面叠加效应。
05.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落地,展望未来,CPI以及PPI走势会如何?
孙立坚:现在国家正在不断筹集好方法来提升政策效率,未来可能反应最快的是PPI走势的回暖。至于对CPI的传导,可能相对会慢一些。这当中有我国CPI 的统计口径与权重与发达国家有些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使得CPI和PPI联动的节奏相对较弱。PPI的回暖是中国经济未来景气指数的先行指标,全球也如此。所以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的组合拳的发力和传导机制不断畅通,带来的PPI的回暖在下半年会看得非常清晰。CPI的良性增长在我们梳理好经济的内生动力后,是自然地会产生良好的价格水平。不会出现大家担忧的如同日本的通缩。
06. 针对当前数据反映出的经济内生动力不强,需求不足的问题,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孙立坚:我是一个民主党派的中央委员,作为中央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我们也做了全国各地的频繁大调研。现在我们主要在下半年政策发力,想通过需求端和供给端不同的层面精准地对标现在的堵点和痛点。比如,我们党派调研的是扩大内需这一非常重要的中国当下的政策目标。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个是消费能力问题。消费能力直接影响CPI走势,也会由于CPI走势影响投资意愿和投资需求,带动PPI回暖。消费能力牵涉到增量问题,即就业问题和收入增长空间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新动能也就是蛋糕做大的问题。消费能力也牵涉到存量问题,也就是后顾之忧的问题。这当中房地产的问题就很关键了,如何解决房地产市场的回暖,直接影响今天的消费能力。
第二个是消费条件问题。之前提到了房地产,还有社会保障,一胎政策转变为两胎和人口政策进一步放开。这些如何真的带动市场,政策放开如何能够有积极的效应,这当中就是消费条件的问题。这一方面我们在思考如何通过金融发力、预期管理来解决。
第三个是消费场景问题。今天,银发族越来越多。这一群体的收入能力提高,为何没有转变为消费强度?很大的问题是对银发族的需求尤其是服务性需求,在当下的供给是缺位的。消费场景的改变,也包括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今天95后的青年群体有很强消费意愿,但是政策的配套和消费的场景、营商环境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生态环境。这一块也是我们要强化的。
三方面叠加,我们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内生动力充满信心。我们判断在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下降的情况下,消费市场的流量模式、人口红利在我们解决好三大问题后,能够触发更大的内需、市场的动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