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郭朝晖 :创新的三个阶段

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从原理开始,还要迈过两道鸿沟,一道是从原理到技术成功,一道是从技术成功到经济成功,在做创新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的把这两个问题全面地看到,这样创新的风险才能减小。

 -- 郭朝晖

为什么理论水平高的往往实用性差?

为什么实用性强的往往理论水平低?

为什么预想中的困难往往不难;真正的困难又往往在预料之外?

为什么科研计划往往难以落实?

......

以上困惑不仅是我一个人遇到过,许多从事创新工作的人,或多或少的总是遇到。

   创新的三个阶段    

对于企业的创新,我特别欣赏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的观点: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才叫创新。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否则就不是企业所追求的;创新要对经济、对社会发展有所贡献。

这样看来,创新就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原理的提出,非常接近于发明;

第二阶段,技术成功;

第三阶段,经济成功。

创新要取得成功,必须从原理开始,还要迈过两道鸿沟,一道是从原理到技术成功,一道是从技术成功到经济成功,在做创新的时候就要尽可能的把这两个问题全面地看到,这样创新的风险才能减小。这两道沟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呢?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的农民曾经用手扶拖拉机上的引擎做成了一个能飞的飞机,空客A380也是飞机,他们的原理是一模一样的,但是难度却是天壤之别,这就是从原理到商业成功的区别。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区别?因为大家注意到,国内很多的创新工作,止步于原理,往往做出一个原理之后,就可以凭此拿奖并开始做别的事情,其实距离成功还有十万八千里。如果这种风气得以鼓励的话,中国的创新是没有办法达到实用程度的,对国家的科技进步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我特别强调,这两种创新是有巨大的不同的,而企业关注的一定是商业的成功的创新。从技术原理到经济成功的这两道鸿沟往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跨过,有时是几十年,有时是几百年,即便是短期的话也往往是几年,所以中间的时间差是非常大的。

    先进的东西不实用 实用的东西不先进     

由于从原理到经济成功的中间存在着时间差,取得经济成功的时候,会觉得这个技术很实用,但发现技术原理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之前就已经被提出来了,依据的原理似乎并不先进。反之,一个技术原理,可能要在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之后才能取得经济成功,先进的原理并不实用。由于时间差的缘故,这样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短暂、理想状态下的功能能够实现,就叫做原理成功,但是原理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除了在常规的情况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在一些极端的条件下都取得成功。因为在极端的条件下,有可能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存在非常大的危害。特别是高科技,必须在各种场景下都能用,同时需要长期的、有安全性的保证,需要稳定的保持功能,经过了这样的检验,才能说技术上是真正取得成功了,才有可能进一步走向经济成功。

所以从原理到技术成功,差别在于各种场景是否都能用,是不是长时间的都能保持功能,这才是其本质性的差别。

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大?在我看起来越是高科技差别越大。高科技的成败可以叫做“千里之堤毁于一穴”,如果把大堤上的每一个蚁穴都关照到,都除掉,这样的系统才能稳定。有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方面的道理。

 一个例子是神州飞船的成功。据我所知,它做到了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才能保证最后的成功。曾经在装配过程中,装配人员的一根头发掉了进去,这本来是一个微乎其微的事情,但整个工作就因为这件事情停止。科学家研究一根头发会导致什么样的危害,研究了很长时间之后,证明了这个东西不会有危害,才继续进行装配,反之,如果有危害可能要拆掉重新开始。就是这样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根头发都不能放过,所以才能成功。

一个反面的例子,在高铁商用化之前,中国曾经开发过“中华之星”动车组。各方面的性能已经调试的非常好,但在验收时,当它行驶到距离终点100多米的时候,轴承报警,因此铁道部对它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最终否决了这个几十亿投资的大项目。这个项目没有走向成功,就是因为这么一个细节导致了失败。

我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曾经开发过一个控制软件。这个软件的原理很简单,用20行代码就可以写清楚,但这个软件有3000行的代码。多了100多倍,怎么多出来的?如果正常情况有一种的话,至少会有10种不同的、异常的或者不正常的场景,我的这个控制软件,不仅要告诉用户正常场景下应该怎么做,还必须告诉用户非正常场景下应该如何处理,所以,代码就扩大了一个数量级。

所以,从一个原理到一个实用的技术,中间的工作量差了两个数量级,这是很正常的。成百上千篇的论文告诉大家正常情况下如何做,却很少有人会讲清楚异常情况下如何处理,真正的难点也在这里,更多的工作量也在这里。

实用的技术往往未必有多深的理论水平。曾经,苹果公司想做一条测试线,精度之高以至于没有一家企业能做到,后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找一个厂家做2000根测试线,从中挑出两根合格的就可以用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保证每一根都做得合格,那就从更多的产品中挑选,成本虽高,但是比重新研制一台设备要经济多了。

我曾经参观德国一家为航天局提供产品的小企业,当时随口问,你们的产品用在空间站上,如何保证长时间不出问题呢?他们只简单的回答了一句,说用了瑞士一家公司的电阻丝。就这样一个知识:因为知道谁做得好所以选用谁的产品。大家不要小看这样的知识,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部件、什么样的供货商,是一个可能就会决定成败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都是经过大量的失败、血的教训才能得到的。如果企业里有100条类似这样的知识的话,别人在跟着学的时候,不一定学得到,这里没有理论,但靠长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积累到的。这些知识,不见得有很深的理论的基础,但往往是最重要的成功之所在。

反之情况也是一样的,先进的东西不一定实用,这样的案例非常之多。上个世纪末,中国科学家曾经把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评为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当时这个计划是把66颗卫星发射上天,不使用地面的基站,直接用卫星电话,非常先进。但这个计划不到两年时间就彻底失败了,为什么?经济可行性有问题!这样的手机打电话有好处,可以在沙漠里打,在海洋中、深山里都可以打电话,问题是人的一生有多长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打电话呢?另外,会需要更高的成本,维护上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用户是要考虑投入产出比的,一个好的技术没有用户的支持,是不可能达到经济成功的。

先进的技术不实用,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是非常常见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郭朝晖老师课程大纲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