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专访|武涌:绿色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

专访|武涌:绿色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的基础

中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是我国向世界的承诺,彰显了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

节能是牵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牛鼻子”,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的最主要途径。作为高耗能的建筑行业,未来如何实现建筑节能?在这一过程中,建筑材料又起到哪些作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在接受《中国建材报》专访时给出了明确答案。

记者:早在《巴黎协定》上,中国就向世界展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如今,我国又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采取更加有力地措施,力争在10年内实现碳排放达峰。您认为,在未来10年低碳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将对我国建筑能效提升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

武涌:所谓的建筑能效,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定义。第一个维度是建筑实现了怎样的功能,比如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健康性等。第二个维度是在实现这样功能的前提下,消耗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水、土地、建筑材料等。第三个维度是消耗资源的同时产生多少排放,其中就包括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样也包括其他排放,如污水等一系列排放。高能效的含义就是在实现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能资源的消耗、环境排放。

建筑领域未来碳达峰的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通过可持续的低碳解决方案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未来10年,在单体和城区建筑发展的过程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单纯的节能向低碳和绿色转变;第二个转变是从单体建筑向城区发展转变;第三个转变是从浅绿到深绿、从高碳向低碳向零碳,从高能耗向低能耗到零能耗直至正能耗去转变。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农村建筑用能,要保证居住在农村老百姓的可持续用能,从现有的清洁采暖转变为清洁用能。首先,通过技术迭代升级,采用经济适用的保温围护结构体系,降低农村住宅的总体用能需求。其次,在降低能源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可持续的能源,如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等满足农民的采暖空调、炊事和热水、家用电器的用能需求,尽可能维系相对绿色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

记者:要想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低碳排放和节能发展,建筑材料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应该如何发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武涌:在建筑能效的提升中,三个维度都离不开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是实现建筑低碳发展的基础,起到引领性和支撑性的作用。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能耗统计专委会2018年统计研究,建筑从最初材料的开采、生产、运输,再到施工、运行、报废,在建筑全过程中碳排放量占到当年全国总碳排放量的51.3%。其中施工过程大约占比1%,运行过程大约占比22%,剩下就是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等。因此建材行业做好碳减排至关重要。

建筑行业如何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我认为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衡量。

(1)从需求端分析,实现碳达峰要在满足建筑用能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在这一过程中,关键是采取可持续的、绿色的技术方案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用能合理增长的需求。如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在冬季的采暖、建筑室内空气品质达到健康要求等。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老旧小区的改造、农村清洁用能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使老百姓在受益的同时把能耗降到最低。

(2)从供给端分析,建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以基于当期相对能耗为导向的建筑节能体系向基于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运输,建筑的施工、运行与维护,到建筑的报废、拆除、建筑垃圾的回收回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控制为导向转变,从而构建起区域、住区、单体建筑三个层面,涵盖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技术不断更新,提供高质量的绿色建筑材料,从源头上减少材料的消耗,减少碳的排放。比如,可以在施工中增加高强度的混凝土的使用比例,一方面减少了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功能性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建筑材料的技术进步,就无法实现建筑绿色和低碳的发展。

记者:我国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既为我国的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我国有必要采取新的行动,而“十四五”的新开局显得尤为关键。您认为,下一步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

武涌:首先从政策方面发力,应该出台相应机制能够更好地激励市场主体活力,对高校院所等研发机构出台奖励制度,对卡脖子项目攻关,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政策的激励其实有很多种,比如财政补贴等,我相信总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组合成最优化状态来激励市场主体,激励研发主体研发出高性能、高品质的建筑材料。

其次,从技术标准方面发力。有了政策还要有相应的技术和相应的标准。技术体系的形成需要有相当长的过程积累,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有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才能够形成有体系的技术去实现行业低碳和绿色的发展。如今,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技术上还存在短板,如何快速找差距,补短板,把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产品规模化生产成为时代命题。

最后,从市场和能力方面发力。所谓的能力我认为是建材的生产、制造、研发等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绿色、低碳的理念,具备绿色、低碳的技术,是否能够在掌握、理解绿色、低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创新。这个环节很重要,从设计、施工、到生产运行,只有每一个环节都把碳减排作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低碳运行,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因此再教育成为这一环节上的有力抓手。

武涌,男,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广西大学等学校兼职博士生导师,曾赴荷兰住房和城市发展学院、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武涌原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巡视员,现任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长期从事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政策研究工作,组织并直接参与“九五”至“十三五”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推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共筑节能监管体系、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体系以及可再生源规模化应用体系等。

科研经历:

武涌同志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期间,中国城市建设“九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城市建设“十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建筑节能“十一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建筑节能“十一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绿色建筑“十二五”计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立了推动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共筑节能监管体系、北方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体系以及可再生源规模化应用体系等。

学术研究和相关成果:

武涌同志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世界银行赠款项目: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亚洲开发银行赠款项目:中国城镇供水的发展战略”,“荷兰政府赠款赠款项目: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技术及示范”,“世界银行赠款项目:中国建筑节能”,“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中国终端能效(建筑节能部分)”,“德国政府赠款项目:中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美国能源基金会赠款项目: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中国建筑节能总结及发展建议”,“美国能源基金会赠款项目:十二五”中国建筑节能发展规划研究”,“美国能源基金会赠款项目: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研究”,“美国能源基金会赠款项目: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实施体系研究”

武涌同志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中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研究》《中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创新研究》《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技术》等4册专著。


来源:中国建材报记者:张亚楠

责编:张玲玲 曾信则

校对:张健

监审:王怡洁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