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宁高宁: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宁高宁

《管子·权修》里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在今日快节奏和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和抓住新技术、新市场、新趋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需要保持创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家和团队的终身学习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黄金屋

能不断读点书看来是件挺要紧的事,不论你是干什么的。我觉得读了些书的人眼神也平顺些,祥和些。我们通常爱把读书和学习放在一块儿,我看也可以不这样,因为学别人往往是件苦事,可读书不是。

读书其实是一种深度的安静,人在安静的地方待长了,心也会得到调养。我们见到的有大学问的人,年纪越大,越让人觉得仁厚、舒服,我想那应该不是学来的,是书中的安静熏陶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翻开一本书,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领地。一本《红楼梦》,有人读出了文学,有人读出了哲学,也有人读出儿女情长。书是啥感觉,最终是读书人读出来的,不是作家写出来的。所以读书的乐趣不是学别人,而是感受自己。

对书的感受程度也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书内、书外是相通的,如果你回头看一下自己的书架,你会笑自己为什么以前还读这本书,就像你今天感叹自己头上的白发,读书的感觉是与你一起成熟的。

没有书外的阅历和思考,你也不会有对书的认识和鉴别,更不会有读到自己喜爱的书时忽然大悟的幸福,因为那时你在书外。只有书内、书外融为一体了,书中的话成了你的思考的延伸和生活的印证,书才成了你的知己。

这时你会面对书本发出会心的笑,你会觉得书读不动了,因为它让你联想太多。这时你会觉得自己很笨,因为很复杂的事别人一句话说透了。这时你才觉得自己没话说了,因为有水平的话别人已说完了。

儿时读连环画,是好奇心在看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因为太大太远的地方看不到,也看不懂。年轻时乱翻书,因为心气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心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你突然喜欢上了某个作家,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你爱读他的书是因为与他有了交流,认同了他看事情的态度。如果你跟踪他的书,看他的生命,你可能已在反思自己思想形成的原因了。

有一天你可能喜欢看历史的书,这时你对自己所处的年代有觉悟了。再有一天你可能会喜欢读哲学的书,这时你想在纷杂中找规律,在下游找源头了。这时你再回头翻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你才知道当时并没有读懂。

就像世间万物是相通的一样,书也是相通的,有经济学家出诗集,有哲学家写散文,也有物理学家讲美学。读书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能在漫画书中和哲学著作中看出一样的道理来,就像你在孩子的笑和老人的笑中看出一样的天真来,感觉一定是很妙的。

我时常觉得写好书的人是很大方的人,他们把对生活的凝练和思考的煎熬无私地告诉了别人。我也觉得读好书的人是聪明的人,人不可以长生,但生命可以借助别人在读书中得到扩展。

这种精神的扩展容量很大,要比物质的所有大很多。就像生活中的精彩不是每天都有一样,书中的精彩也不是处处都有,一本书有几个地方让你觉得读到心里去了就够了,这时你的生命不但经历了自己,也经历了别人,在自己与别人的比较思考中,你有了比自己摸索更多的感悟,这是很快乐的一件事。

像做别的事情一样,读书要能读得进去,还要能读得出来。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这屋里的真金子要自己去找到,还要自己能把它带出来。

(2003年3月)

好学生

学生不是职业,所以学校里的好学生都是暂时的。在学校里做一个好学生并不是很难,许多人在学校里的某个阶段或某个科目上都曾经是好学生,真正难的是好学生自我求知欲的保持。很多好学生在离开学校且不再被人称为学生后,学习的欲望也随之消退了,做一个不在学校的好学生要更难一些。

学校里的学习很具体,因为有考试、有分数,步入职场后的学习容易变得很空泛,有时学习一词甚至变成了一种客气。可现实中,学习这个词很严峻、很残酷,因为它在市场竞争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胜负。

无论你在学校里是多好的学生,无论你有多高的学位,它仅仅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就像在一个大的商店里只摆了一些空的货架和标签,真正的内容要靠你来充实,而且要不断更换。

好学生不是强迫的,也不是利诱的,它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本性带来的,是生命特质的高层次体现,而事实是,这种特质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人身上会有不同的形式。

好学生的特点是好奇,是有解决问题的思考,是不断积累的进步,是吸取所有能解开困惑的知识并系统地加工它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所以,做一个好学生是丰富人生的重要一环。

好学生是可以培养、可以激发的,就像人的其他潜能也是可以激发的一样,好的组织就会培养、激发人的好学生潜能。但我们常说的学习型组织意义不仅在于此,而且还要把这种精神发展到组织的整体,发展成为有使命、有目标、有共同追求的充满活力、创造性并能应对困难的组织行为。

人人爱学习理论只是学习型组织的初步形式,是学校式学习的简单延续,企业中的好学生还会带动整体组织的学习。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可这个课堂仅属于有学习精神的人,企业也是一所好的学校,可它也仅属于有学习精神的人。充足的实践机会的好处是可以让参与者有最直接的体验,坏处是没有了学习的系统组织,学习和领悟变得没有规律。要想在企业中做一个学习者,要求有更多的自觉和用心。

好学生不是一种谦虚,而是一种积极,是一种态度和习惯,是一种年轻甚至是童真式的求知,能从学校里走出来的好学生才真是好学生,能从书本里走出来的好学生才真是好学生,能在企业里做一个好学生才真是好学生。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看来好学生是一生的事。

(2007年10月)

在实践中学习和印证

1、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关键

学习这两个字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中国人从小开始学,活到老学到老。有些人学了一辈子,读完硕士读博士,读完博士读博士后,然后又研究课题,最终没有什么成就,因为不会用!

而团队学习、行动学习、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国家,同时还有标杆学习、案例学习、系统学习等,一直都在强调学习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从灌输性学习逐步走向相对主动学习的过程,但是想学习了还不够,还要有学习方法。

哲学中认识论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这里可以讲精神也可以讲思维的逻辑。说到认识,为什么有些人思维逻辑比较强?为什么有些人处理问题比较全面?为什么有的人遇到实际情况时会比较多地利用获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会学以致用。

学习绝对不仅仅是理论的丰富。大家可以去看彼得·圣吉著的《第五项修炼》,这本书里提到的学习型组织是这样的:

这个组织很爱研究别人,这个组织很爱收集知识,这个组织自身主动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事件,吸收新的信息,通过自我的消化做出一个自我反应的系统。这才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很多人对别人的事看得很清楚但说到自己的事就不行了。这就是只有学习没有提升。

2、带着问题去学习

有句话叫“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

“我注六经”就是说你可以尽量理解六经的本意,可以把所有的经典都读完,哪本书,谁讲的等你都知道,这可以称作学问家、活字典;

“六经注我”就是当你每看到一个经典都会来论证自我的观点。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思考所自我形成的东西通过别人的观点来印证,经过思维和这种品悟的过程,形成相对比较系统的自我看法。

学习最大的快乐是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在别人身上找答案,特别是在你比较崇敬的人或者组织身上找到答案。“六经注我”的这种快乐会激发你更多地去学习。当然基础是你自身要有一个系统的思考、思维的分析和自我建立起来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敢决策”“善决策”“心要狠”,一定是有你自身掌握的思维方法和你自身思考深度的基础在里面的,否则你一定很心虚。这样的话,理论和实践就慢慢结合起来了,这样就使学习成为一种交流。

到别的企业或公司参观考察,要带着问题去,对方公司不错,那么为什么不错?对方怎么走过来的?为什么这么做?我为什么和对方不一样?

其实这些就是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准备的学习,有自身观点的学习,甚至可能是带有争论的学习,才能使我们有成绩,使我们能够逐步形成未来工作中的方法,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方法,使团队进步得更快。

(2010年10月)

企业管理者要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中粮开办晨光班,得到了集团内外很多人的赞誉,但也让我有点担心,担心大家觉得学了这个班就可以了,觉得这个班能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锦囊妙计。

在我看来,企业界里几乎没有谁是因为上了某个班或某个学校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即便从通用电气走出来的130多位世界500强CEO,我猜他们可能大部分也不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期望着通过上某个班或某个学校来解决某个问题,可能就错了,那样我们这个班就成了一个包袱。

这个班只是给大家开启了一个学习的起点,你能不能从后备干部真正成长为一个一流的一线经理人,还需要有相当的历练和具体的工作。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过所谓培训班就像商店里面摆着的空货架,只是为你搭了一个结构,内容要自己填上,而且要不断地填上。并不是你今天把“锦囊妙计”拿走了,问题就解决了,也不是你今天把这个课程学完了,学习就结束了,这个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赋予学员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理解、不断探索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在没有所谓外部计划压迫下仍可以主动学习、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能学习的人。我希望我们这个班,能够让学员变成一个真正肯学习、爱学习的人。

所谓学习,不是每天必须要做多少题,看多少书。走路的时候可以学习,跟小孩聊天可以学习,工作中可以学习。我希望我们的学习,是能够怀着一颗谦卑和敬畏的心来看待世界,能够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谦卑、敬畏、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人。

只要你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就会不断地得到外部新生事物的启发。新的问题是挑战,是机遇,也是一个让自己心智更成熟的机会。我们要通过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的方法,加工信息的方法,实践和学习不断重复的方法,把中粮变成一所真正的大学,让大家在这个大学的试验场中,不断地实验、反思和改进自己,这才是我们办班的主题。

(2012年7月)

团队魂

团队一词企业界用了很久了,言必称团队成了企业中的语言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企业中一个人或少数人难以干成什么事,要成事大家又须是一体的。团队的提法开始起到了凝聚大家的作用,可慢慢这个词用多了,也不再深究它的含义,作用也就难再深入了,可见什么概念都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号召的层面。

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大家并没有觉得团队的重要。其实,“团队”这个词是市场竞争逼出来的,是一个生存的词汇。

市场的力量很厉害,它不仅造就了我们周围丰裕的商品,而且还在逼我们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组织。团队的概念和实质都是在市场竞争下组织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结果。虽然它不像商品的充足与贫乏一样那么容易感受到,却是左右物质现象的根源。

团队的元素是个体,团队的基础是对个体特点的充分尊重和宽容,一个好的团队中个体的差异和能动性也会得到发展空间,这样才有了团队的互补性和整体的丰富性。这样的团队才是一个有机体,有内在的活力和创造性。

团队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可以是健康团队的基础,也可以成为破坏团队的原因,因为任何组织中对个体都有基本的要求,对个体的自由都是有限制的。

世上万物都是以类分的,属于一个团队就要属于这个大类,否则就会遭到排斥。团队成员中有相对一致的对自己人生的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努力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是团队可以建立的基础,也是团队的灵魂。

团队也应在基础上不断优化、调整它的成员。影响团队健康发展的表面因素很多,如职务、待遇、性格等,但除开表面的原因,团队的核心首先应该是精神的、文化的。

团队中成员的作用是不同的,责任也不是平分的,就像一支球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样才有了团队的和谐美妙之处。讲团队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讲团结,这很重要,但是不够。市场竞争中要求团队是不断进化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核心很重要。

核心的价值观、核心的组织是团队得以保持稳定和维持生命力的基础,没有这个稳定的核心就没有团队吸纳别人、包容别人、调整自身并同化别人的能力。这个核心的基础在企业中应该有很强的放射力和渗透力,这是企业组织中的骨架。一个企业在某个时段上有很好的发展,一定有这样一个好的组织骨架。

团队像人一样,应不断进步成长,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团队进步的基本条件是能持续地学习、反思、沟通,有自我批评的承受力和能力,团队中有不断找出自身不足的文化,这是团队成熟和自信的表现。

能学习、会反思的团队表现了对大目标的深刻理解和执着,也表现了对实现目标过程的坚韧,特别是有对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应对能力和奋斗精神。在这样的团队中,沟通的速度快,成本低,信任多,抱怨少,团队成员中想到的、说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有高度地统一。

团队往往在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受到磨炼,也受到考验。好的团队和它的成员能经受住角色和职务的变化,以及评价标准公平与否的压力。这时个体的、短期的利益可能与团队的大目标有了暂时的背离,这时一般地讲团队精神就显得苍白了,这时就要看这个队伍是否真的有深入人心的团队的灵魂了。

(2012年6月)

来源:泰普洛领导力读书会、守望新教育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