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高竞:战略制定得先向外看,再向内看

主要观点:

1、 当前的时代环境和趋势变化,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消费者端的变化(TO C业务),制定数字化战略并进行组织配称调整。

2、 TO B业务必须深度学习数字化转型,整合数字化资源,形成能力迭代,将之作为未来3-5年战略的重点。

3、 先向外看,再向内看。

很快又要制定2022年的战略了,每年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先向外看,再向内看的过程。向外看的是趋势和环境的变化,向内看的是组织内部的成长和变化。总之,抓住变化、制造变化、改变(不好的)变化、以变应变,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01

审视变化调整组织配称


从阿里巴巴组织架构调整看战略对组织配称提出的要求。

阿里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就是适应外部变化、从内部进行变动的一个关键举措。此举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战略调整,只是,可能稍显姗姗来迟,不过虽迟但到吧。

如下图,阿里的战略是以生态化交易平台为核心,以数字化内核做驱动力,要求自己的五支军队(分别是蚂蚁金服、阿里云、核心电商、物流、跨境贸易,大娱乐不在其中)集中在三个方向进攻,分别叫做“到天上去”、“到农村去”、“到国外去”。



以此来理解近期的组织架构调整,就非常恰当了。

内需、全球化、云计算,是三大业务支柱,决定了资源的投向是到上述的三个地方去,要集中力量做最重要的事,所以才有了整合大淘宝(包括淘宝、天猫、阿里妈妈),B2C零售事业群,淘菜菜,淘特和1688等业务,组成“中国数字商业板块”,由戴珊带领。另外从原先B2B业务群中,整合全球速卖通和国际贸易(ICBU)两个海外业务,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多家子公司,形成“海外数字商业板块”,由蒋凡分管。


为什么要这么变?因为环境变了,公司战略必须调整,战略变化了,组织架构就需要配称,然后是排兵布阵也需要适应。


首先是电商业务增速持续放缓。刚发布的阿里第二季度财报,核心电商业务收入为1065.75亿元,同比增长12%,以季度增幅来看,是过去5年间最低的数值。今年双十一GMV为5403亿元,较去年同期仅增长8.5%,这也是史上最低的双十一增幅。

其次是新业务的蓬勃发展。

1) 在过去一年中阿里云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29%,在集团营收占比已经达到10%。
2) 以下沉市场为核心目标的淘宝特价则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增长了2.4亿活跃消费者,这已经成为阿里用户量增速最快的项目。

两者相比较非常明显,阿里不再强调拼多多只是给自己铺路的先锋,天猫在拼多多的路上等着它,而是直接下海捕捉鱼,因为传统核心电商的增长趋近天花板,接近于存量市场,而增量市场在兴趣电商、下沉市场,在海外跨境业务,也在社区电商、云计算、产业互联网等增量市场。这个时候就必须集中精力做正确的事,组织的调整势在必行。


02

先向外看


向外看是有方法论的。给大家介绍十个变量,帮助大家“结构化”地看环境和趋势,免得无处下手。


2022年会发生什么改变?之前我们讲过其中几个变量,今天结合具体案例继续介绍如何使用十大变量的逻辑。在观察外部环境、形成市场洞察的时候,我们要懂得——

1、 变量和常量结合考量

2、 跟随自己的客户一起成长,战略跟着客户走,客户老了,你的品牌内涵、产品内容也要变“老”,客户变年轻了,你的战略也要变年轻。

3、 渐进式技术改良往往来自本行业,革命性科技往往来自于跨行业


1、先说第一个变量与常量结合。

我们都知道90年开始出生人口继续下滑,那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年轻人的市场萎缩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年轻人至少分成2个市场,区别在于城乡之差。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随着现代信息交流技术的改进,在消费端,南北之间的差异、东西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城乡之间的差距始终没有弥合。

尽管出生率在下降,但是城市化的进程会不断弥补一个市场,就是城市青年的市场。以前存在4个市场:城市女性市场、城市中老年市场、城市青年市场和乡村市场。

现在,从乡村城市化进程中裂变出的一个群体,就是乡村中的年轻人,越来越接近城市青年的市场。过去十年在城市居住的25-30岁年轻人增加了三千万。而以前,同样是年轻人,居住在农村和居住在城市,其消费能力会差很多倍。

消费能力体现在哪里?

首先是消费的欲望、其次是消费的类目(可花钱的地方)、再次是审美的能力、最后是可支配金额。最后一点不用太担心,消费贷款很好地跟进了年轻人可支配金额的不足,尽管寅吃卯粮,总好过过高的储蓄率,或者,有(小)钱也花不掉的局面。

所以说,尽管出生人口在下降,这是个变量,但是城市化这个变量又增加了年轻人市场的确定性,确定的市场是个常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有量级的变化。

所以,所谓“年轻人的市场在下降”,是一个缺乏数据计算和趋势洞察的说法,结合人口趋势和城市化进程,你会发现这个年轻人的市场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大了。


结合近些年天猫和淘宝的战略,你会发现,淘宝携闲鱼、淘宝特价,分兵进入传统电商、潮牌市场和下沉市场、城镇青年的市场,而天猫则分兵攻入大牌、潮牌和一线二线市场,各有侧重,市场整体在变化,战略就要随时调整。


2、 再说战略和定位对客户的跟进。

我们很多企业创办了5年、8年,逐渐地不是忘记了初心,而是忘记客户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初心还在,客户的初心没了。


消费市场的客户,是很容易喜新厌旧的。你的品牌要经常刷新,就像店招要定期清洗,霓虹灯的灯管不能有电路故障,灯光每晚都要闪亮。


我们说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江小白,已经十岁了。

十年前的年轻人,现在已经30多岁、40多岁了,当年他们喜欢低度白酒的味道,喜欢相对单薄的口感,喜欢少喝一点酒量也没那么大,不懂得酒体的丰欠但喜欢酒瓶的文案。现在呢?会不会因为阅历丰富、见识增多,而产生了口味的变化,会不会很难再被原先一句简单的文案打动?江小白有没有跟随客户成长呢?显然没有完全跟上,这就形成了阵地式的“丢单”,就是我长大了,我逐渐不需要你了。

反观肯德基,做得就比较好,你小时候父母带你来吃来玩,你长大了和男朋友来这里约会,你结婚生娃了带着你的孩子来继续吃、玩。

还有一个例子是卫龙。它已经发展到办公室零食了。从中小学门口的摊子货架上的馋嘴零食,一路伴随消费者进入工厂、公司、office building,消费者长大了,它依然是你身边的朋友。

我们要看清楚自己发家时最主力的客群是谁,有什么样的人群画像,还要跟着他们一起成长,陪伴他们找到新的消费动力。品牌与客户的核心情感连接不能抛弃,但是又要时时刷新与时俱进。所以我们说人口的趋势,并不是在这一个时间点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的人口趋势,更要看客户的变化趋势,他们与之前相比,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人生有了什么变化?


我们再来看海底捞。虽然疫情期间海底捞盲目扩张导致关店,但是不能只被扩张的矛盾遮蔽观察的视角,还要审视其单店的服务是否还能跟得上客户的需求?十年前二十年前海底捞的服务还算清流,此刻是否有过度服务之嫌?新生代是否乐意接受?老客户是否有审美疲劳?这个后疫情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服务范儿?海底捞你是否想过?


元气森林的创始人说中国所有的消费品牌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为什么?

因为客群变化了,现在的主力消费群体,并不完全认同70后80后成长时期的品牌。比如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在过去的10多年里,品牌的建设并没有完全贴着90后、95后,更已经离00后很远了。

跟随客户成长,也不放弃新的市场。

【客户变年轻了,我也要年轻化】。

最有代表性的是国潮风下的各个品牌,比如李宁。李宁的客户并没有变年轻,而是李宁选择了年轻的客群,推出的中国李宁的品牌,完全从审美上进行了颠覆式设计,这背后其实是意识形态的变化。年轻的消费者对于四个自信的认同度更高,内心的认同需要外化的表达,其中文化自信的表达更为外显,集中于个人消费层面的,就是国潮系列的发展。拥抱消费者,需要从底层挖掘底层的心智模式,不然很容易变成跟风,因为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

有道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3、 再说跨行业的科技革命。

很多企业家、高管,集中于行业内部寻找新技术的应用,这是没错的,但是不能止步于此。大多数本行业的技术创新都是渐进式的,真正革命性的、颠覆性的创新,还是要从外部寻找,比如数字化转型,只从行业内部找方案,可能最终就变成OA或者CRM 的在线化,一个“伪”SaaS系统。


不仅技术要从跨行业来,颠覆性的理念也要求你从更高的维度看自己的行业,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新技术。


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智能手机屏幕、高清摄像头、多app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概念,都是完全颠覆原先移动通讯概念的更高维度的认知,因为乔布斯认为iphone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把移动电话做得更漂亮一点。当然一开始乔布斯也没有把iPhone的未来规划得多么明确,他更多是受到iPod的影响,要把界面做得更时尚、把音乐功能做得更灵活强大,但是他打造了一个生态,生态是可以自己修复、自行汰换升级的,于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乔布斯对于手机的颠覆思考,都需要应用到新的技术,这些在原先的手机行业并未得到大面积推广,技术一直都在,就看从业人员是否能加以设计应用。

  • 虚拟键盘(非首创,但苹果解决了电容触屏、多点触控技术难关)

  • 3.5吋主屏,大于同期2.2、2.3、2.6吋其他手机,大屏幕开发了更多的生活应用

  • 圆角矩形设计,正面只有一个按钮,其余完全被玻璃面板覆盖

  • 强大的人际交互设计

  • iOS系统(当时并未命名)


这些技术一直都在,苹果并非第一个想到并实现,但是苹果实现得最好,也解决了应用中的更多的技术难题,所以,苹果是颠覆性创新,而下图的诺基亚全家桶,只能称之为维持性创新,或者续命型挣扎。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的故事,你懂的。

03

向内看,需要科技含量


在组织变量的审视中,很容易被忽视的数字化建设。


它由信息技术和技术红利、知识传播所组成。

中国有很多公司是被趋势抬起来的,但是要懂得借势发力,不要光吃红利。在趋势到来的时候,很多公司会因为运气抓住了趋势增长,但很快又会被时代进步的步伐抛弃,逐渐地失去竞争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产业界滋生了“内卷”现象,很多企业家很焦虑,觉得现在增长乏力,只能靠不断给员工洗脑、压榨员工“剩余价值”入手,

内卷,就是努力和收益的比值下降。

简单地说,以前花100斤的力气挑100斤大米,卖了之后赚100块钱。现在花两倍的力气只能再挑120斤的大米,卖了之后赚105块钱,这就是内卷。如何反内卷呢?

一昧地向团队要业绩、向员工要产出,就是导致努力收益比下降,但是数字化赋能就反其道而行之。

难道组织协同也能用数字化转型的方式做吗?当然能!

举一个简单而又难以轻言的例子,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设计组织架构和团队效能分析。

现在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协同工具,例如钉钉,就可以对团队之间的沟通效能做出分析,如下图示例。



到了年底,公司重新设计组织架构,观察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红色的团队内部沟通这么不紧密,形成了离散的状况,是不是可以考虑分拆这样的团队了?黄色团队没有向心力,这么小的团队内部几乎不沟通,是不是团队管理出了问题了?绿色团队是不是应该增强对外部团队的沟通?
你看,是不是通过数据分析,连企业内部各个团队的内外沟通、协作情况,都能形成量化观察?
怎么做到的?比如:
  • 团队之间,谁和谁经常通过协同工具沟通?

  • 团队之间,谁参加了谁发起的会议,会议时间是多长?

  • 团队之间,谁经常@谁进行事项的交流?

  • 谁向谁发起了任务?跟进了进度?完成了事务?

  • 共同的项目,谁跟进的多,谁推进的少?谁组织了什么样的文档?谁互动更多?

  • 等等......

以前我们说起团队协作,总是变成一道语文题,变成价值观的上纲上线,变成你要求我协同你,我也要求你协同我!但是现在,从后台看数据,不能说一目了然,至少能量化表达我们对组织协同的洞察。

要做到这样的组织洞察,需要你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例如使用先进的组织协同工具,进而对组织内部的协同进行数据洞察,组织协同也能数据化?以前听上去像是难以想象,现在已经可以实现了。

最后,总结一下:

1) 十大变量需要结合工具仔细学习,不同的变量应用到不同的工具做出精确的洞察,至少是扫盲,扫除此前认知的盲区。

2) 组织内部的变量完全不只是组织协同这么简单,主要有:组织架构、系统建设、人员、资源分配、企业文化这五个方面。上述涉及的组织协同,只是其中一小块,但是管中窥豹,我们可以了解到,仅就组织内部治理,现在部分已经可以做到数字化治理的程度。

3) 无论TO B还是TO C,都要把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做能力迭代的主要途径,根据市场和客群的变化,形成新的洞察,再对内部的组织治理进行调整,从组织架构到协同与分工,都需要根据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迭代。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

高竞授课的总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