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容
编辑 | 彭孝秋
2017年,何绍茂离开了工作7年的华为财经管理团队。之后又花了3年时间,写了一本关于华为的书。
这本书一经面世,就已加印12次,畅销10万+。也得到了华为前集团副CFO方惟一和华为两大前副总裁刘江峰、徐昕泉的推荐。
如今,何绍茂自己也成为了一名创业者。今年初,他创办的“知凡叶茂”平台正式开始运营,主攻战略财务领域的咨询服务。华为教科书级别的财经管理,被知凡叶茂掰开揉碎,开发成一系列训战课,其目标是为了帮助高速成长企业撕开从经营战略到财务结果的口子,打造一流的战略财务体系。
写华为的书汗牛充栋,但何绍茂是第一次从内部视角揭开华为财经管理的面纱。
事实上,华为的财经体系也不是一蹴而就。早期,被任正非痛批为“非常落后”、“帐都算不清楚”。经过近20年的财经体系变革,直到2018年,任正非才给出了肯定,称华为财经已是“世界一流”。
硬氪了解到,华为目前的财经体系超过8000人。那么,作为一家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数量高达20.7万人的公司,华为是怎么把帐算清楚的?
回答之前,得先搞懂一个问题,华为的财务为什么叫财经。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财经的“经”是除了技术以外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供应链、行政、后勤、物理、基建等。和“经线”对应的是“纬线”,是指面向客户、面向业务、支撑作战的BP(业务伙伴)。
从“非常落后”到“世界一流”,何绍茂亲历了华为的第二次财经管理变革,历经华为集团财经管理部、中国地区部、海外代表处等多个部门,从总部到一线、从国内到海外的财经管理经历,让他对华为战略财经有了深刻的理解。
现在,再谈起华为的7年,何绍茂更多的是感恩。早在2010年加入华为之前,何绍茂就决心要写一本关于华为的书。如今,笔落书成,他开始思考更实际的问题,怎样化云为雨,怎么把书里谈的“战略财务”带到更多的中国企业中落地生根?
创业不易,何绍茂身上的华为烙印,在创业后越发深刻。尤其是“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一度被他奉为圭臬,也被直接应用到了知凡叶茂。也因此,何绍茂提前完成了公司全年订单目标。
今年9月底,正值预算季,知凡叶茂在深圳开了第1期训战营,主题是《全面预算对准战略》,来自TCL、VIVO、西贝等十余家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CEO、CFO及团队参加。
训战前一晚,何绍茂到现场查看,发现有个小组因为多了1个人,原本正面的座位排布坐不下了,导致有个座位是面向屏幕、背向组员的,“既没法与组员有效交流、前面也没有方便书写的桌子。”
他要求团队马上调整,给这个小组额外增加了一张桌子,安排这个组员到正对屏幕的位置,尽力给客户舒适的体验。就是这样的小细节,何绍茂用华为的最高标准来要求团队,虽常常被团队抱怨,他也坚持认为,“用心”二字是责任,也是命令。
何绍茂告诉硬氪:“以客户为中心,无论多重视都不为过。”他认为国内的财务咨询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企业的战略财务需求并未被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公司高层所重视,未来行业会进入“大鱼吃小鱼”、资源向头部集中的格局。最终的胜者,一定是剩者——最能读懂企业需求、解决企业痛点、为企业创造价值的。
何绍茂还向硬氪分享了自己很认可的一句话:世界上最悲催的事,就是别人踩过的坑你接着踩,别人的优秀经验你一无所知。知凡叶茂要做的,正是提炼标杆企业的战略财务之“道”,助力企业练就战略指导策略、财务赋能业务之“术”。
以下为硬氪与知凡叶茂创始人何绍茂的部分对话(经编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硬氪:为什么想要创办知凡叶茂?在华为呆着多舒服啊。
何绍茂:我在企业做了20多年的战略财务工作,先后在央企干了10年、华为7年、地产4年。企业规模上至包括华为在内的千亿级公司,下至百亿级、十亿级公司,行业涉及高科技、房地产和智能制造。
干了这么久的财务工作,我看到包括华为、西贝在内的大公司在财务咨询上不惜下血本。比如,华为从1998年开始就投入巨额咨询费,平均每年投入15亿元做咨询,华为几乎和所有的咨询公司都合作过。
现在,华为的财经管理系统是业界的领跑、标杆,外面的企业家挤破了头想拜师。那么,怎样提炼其精髓,让更多的企业能系统学习呢?
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战略财务训战课,把我们在华为和其他企业的实践,踩过的坑、蹚过的雷、浪费的钱,当然还有成功的经验,总结出来,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企业,少走弯路,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
这就是我创办知凡叶茂的初衷,也是知凡叶茂的价值。
硬氪:怎么理解“战略财务”?感觉还是比较难懂。
何绍茂:我个人认为,组织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怎么配置、业务战略怎么落地、怎么到预期的财务三张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是每个企业的刚需。
知凡叶茂就聚焦这个事,我们把这个过程定义为“战略财务”:拉通业务战略到财务结果,以此为企业创造价值,业务吹牛要上税,讲语文也讲数学。
硬氪:战略二字听起来有点虚,谈谈实操的部分?
何绍茂:在战略的落地过程中,是讲究方法策略的。我们的策略打法,总结来说就两个字:“战果”,战+果。
“战”,就是在产品上聚焦“战略财务”。具体说,我们现在有的10+N门训战课和共创设计、辅导陪跑等,都聚焦战略财务这个“针尖”,包括公司战略制定、战略解码、资源配置、经营分析、降本增效、内控合规、业财融合等内容,聚焦战略制定到执行的经营活动。
“果”,就是在商业上构筑“果树模式”。所谓果树模式,是相对于水稻模式而言的。水稻模式是一茬一茬的短期收割,无法保证长期产出。而果树模式则相反,前期拓展和培育客户的成本高一些,但后期可以持续挂果,即持续获取订单。知凡叶茂不仅要构筑自己的“果树模式”,还要帮助客户构筑他们的“果树模式”。
从目前的订单来看,“战果”策略还不错。我们的订单基本都是1+1或2+1,也就是1年或者2年以上的合同,我们现在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订单目标。收入预计也会超预期。
所以,我们是“虚实结合”的,是讲究战略有战术、落地有战果的。
硬氪:目前大大小小的咨询公司有很多,您们的优势在哪里?
何绍茂:我们的定位是战略财务领域的新锐咨询服务团队,服务开放的高速成长企业。我们的客户经常用“用心”两个字来评价知凡叶茂,这也确实是我们一直在坚持的事情,要在深度、广度两个维度上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系统的战略财务框架和领先的战略财务实践,是我们团队的优势。我们不囿于现有的系统框架和理论模型,因为企业不在意你有多么炫的理论,那是大学教授干的事。企业在意的是,你能不能帮助它解决经营痛点。
现在,我们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华为、OPPO、TCL、VIVO、中航工业、九牧卫浴、先导智能等行业头部企业,也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还有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等新势力。
硬氪:创业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何绍茂:创业非坦途,借助《华为战略财务讲义》的势能,我们团队得到了很多大小企业的信任与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比如,TCL作为一个营收超过2600亿元的大集团,它本身就是所在领域的全球TOP 2,对标的是世界一流企业,我认为TCL在财务管理上已经做得很好了。他们之前就团购过我的书,也邀请我讲过两次课,首期训战营,TCL来了一支9个人的团队。其中一个学员杜总,是TCL环保科技CFO,他还申请COO亲自带队,再来参加第2期训战营。
另一个客户案例是西贝。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和我交流过2次,他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的咨询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咨询是企业家的生活方式,咨询的价值在过程,有时不一定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但若你开始想得到的是一只牛,最后得到了一只羊,也不错啊!
从华为带走3个“一”
硬氪:聊聊您在华为的经历?
何绍茂:我把在华为的7年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0-2011年。我入职后就在集团财经管理部,负责国内子公司的全面预算,当时有1400多亿元的营收规模。那时部门因人员配备比较少,大家干得很辛苦,加班加点是常事。
第二阶段是2011-2013年。公司成立BG(事业群),我被派到中国地区部,协助CFO筹建地区部财务体系,全国跑。这2年是华为企业业务打江山的初始阶段,任总提出“财经懂业务,业务懂财经”。我想怎么让业务懂财经?首先要懂财报三张表。
于是我开始策划原创了《“狼”眼看财报》系列,这在华为内部引起了轰动,被多个部门的总裁推荐学习。同事告诉我,华为内网文章一般流量在200-500,但这个系列文章都在10000以上。直到现在,《“狼”眼看财报》系列仍然是华为内网财经领域的浏览量榜首。
第三阶段是2013-2015年。文章轰动一时后,我被4个集团财经领导“盯上了”。2013年9月,我被调回集团财经规划部,负责拟定集团财经战略,用总裁的话说,就是“宏观调控”、“发改委”的工作。
2014年,公司启动全面预算管理变革项目,我被抽调进项目组。先在中东、南太平洋两个地区部的十余个代表处试点,而后扩展到全球所有地区部、代表处、产品线、BG和系统部,前后用了3+1年才把业务战略到财务结果全部拉通、闭环运行。
同期,2015年10月起,受董事会财委会办公室推荐,我成为华为高研班的兼职讲师,给华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讲授财经管理纲要,这是华为众多培训班里唯一一个需要自费且停发工资的,目的就是要让学员全身心投入。
这个阶段对我非常重要,参与起草了公司的很多财经战略,知道How和What背后的Why。同时,因为你起草的政策要全球推行,这需要非常慎重,是平衡和灰度的艺术。特别感谢当时集团的几位领导,很放权、很包容。你可以大胆开展工作,这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
第四阶段是2016-2017年。在华为,没在海外工作3年以上的人,就是没有一线经验的人。2016年,我主动申请去海外,先后常驻雅加达和迪拜,任消费者BG代表处CFO。
硬氪:华为的这段经历,对您的创业过程有何影响?
何绍茂:华为一向对自己狠,对内要求严格。现在,我常常用华为的最高标准来要求我的团队,也经常被抱怨,毕竟现在只是初创团队,还远不及华为的体量。我理解团队的难,但高标准、高要求是对客户的负责,做到极致,是为了活下来,有条件更好地服务客户。
另外,华为的自我批判机制也在我们团队当中应用。比如,9月我们办了第一期训战营后,第二天就开了接近3小时的复盘会议,在海报设计、课程内容、视频拍摄、客户体验等大大小小的方面做了系统复盘和改进。
硬氪:创业后,最感谢华为的地方是什么?
何绍茂:以前身处华为,对于它的伟大感受并不深。自己创业后才发现,那些让人看起来不适的流程制度,都是在实践中、在血淋淋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朴素的管理常识,在创业中仍然适用。
简单来说,我从华为带走了三个“一”:学了一点东西、挣了一点钱、交了一些朋友。具体说,通过在华为国内与海外、集团和地区部、代表处一线、2B与2C业务的磨砺,我的战略财务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实现了从“账房先生”到“价值整合者”的转变。
也是在华为,我真正理解“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我在创业后感受最深的地方。以前做职业经理人,如果客户不满意,顶多绩效差、打个C,还有别的去处。而创业要直面生存的压力,客户不满意就有可能导致客户流失、企业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你没有退路。
在咨询行业中,一个痛点就是交付满意度很难维持高位,如果不在第一次就把客户服务好,很难有第二次合作。所以,我们对客户保持“宗教般的虔诚”,为客户创造价值、成就客户,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硬氪:内部视角看,华为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什么?
何绍茂:一是执行力。任总说:“我们没有战略,如果有的话,也就是‘活下去’。”执行力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敢分钱。华为的一把手要做三件事:陪客户吃饭、排兵布阵、分好钱。比如到2022年底,任总只有0.73%的股份。华为把分好钱做到了极致,当然这跟公司所处行业相关,要靠全体员工的智慧而非自然资源。
三是自我纠偏。华为强调自我批评,设有蓝军机制。蓝军是研究怎么打败华为的,战绩包括炮轰任正非“十宗罪”。这种自我批判可以防止华为“误入歧途”,不犯大的战略错误,即使误入歧途也能“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