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赵可金老师

赵可金:人文交流的新方向

中外人文交流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角逐“安全高地”“经济高地”的同时,在“人文高地”也展开了竞赛,重视拓展海外人文影响力,人文交流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柱。面对日新月异的人文交流世界潮流,中国的中外人文交流走向何方,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

面对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新趋势,为更好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中外人文交流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重大举措,以及工作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规划,标志着中外人文交流进入了新时代,确立了新方向。

中外人文交流进入新时代

人文交流在历史上一直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纽带,受到众多国家的重视。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以及古代中国都十分重视人文因素(包括语言、学术、秩序、繁荣)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英国、德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加入了人文交流的行列,英国文化委员会、法国法语同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美国富布赖特项目、中国孔子学院等在各国外交中逐步声誉鹊起,在全球范围建立了语言教学、教育文化交流、国际服务等构成的人文交流网络,人文交流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国家战略。

中外人文交流历来是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70年的中外人文交流历史,民众之间的交往和亲近,在中国对外工作全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周恩来总理曾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看作是政治外交的两翼,意味着没有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政治外交就失去了左膀右臂。邓小平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和胡锦涛则将人文交流提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强调文化对于中国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中外人文交流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强调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目前,中外人文交流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和总体对外战略的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代后,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为根本,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从提升中华文化软實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统筹各类资源,创新交流布局,完善体制机制,必将为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局面。

以我为主 兼收并蓄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意见》的发布,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对人文交流工作作出的战略规划。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要重在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切实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稳步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推进新时代人文交流,要坚持以我为主。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重视“礼定天下”“文化天下”的民族底色。推进新时代的人文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意见》指出,要创新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元首外交和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巩固深化我国同有关国家的人文合作。所有这些举措,都强调紧紧围绕以我为主,在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进程中,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真正实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广交朋友,深交朋友,不断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推进新时代人文交流,要坚持兼收并蓄。国家之间的互动,表面上看到的是利益的互动、安全的互动,实际上发展到深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互通和文化互动。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加强人文交流,不断增进人民感情。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国家关系发展,说到底要靠人民心通意合。人文交流从根本上是一种软力量,它如同流水,只有不停地在人群中流动,才能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搭建一架牢固的沟通和理解之桥。《意见》强调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深入推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而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新时代的人文交流,要坚持强调文化为媒,心灵互通,以文会友,以文建信,以文促和,努力实现化干戈为玉帛、文化天下、协和万邦的理想境界。

多方参与 立体展开

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事业,涉及到各地区、各部门和全社会各个领域,对统筹全局、形成合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多方参与。《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坚持多方参与原则,推动形成各负其责、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迄今为止,中外人文交流已经形成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等八个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对于推动中国与八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互鉴、助力大国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中外人文交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的蓬勃局面,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因此,要充分发挥多方参与的积极性,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民心相通,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布局更加平衡,渠道更加畅通,平台更加多元,形式内容更加丰富。

实现中外人文交流立体展开。生命在于运动,交流在于活动。《意见》指出,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各地方、各部门、各类组织和群体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潜力和资源。中外人文交流不是中国政府一家的独唱,而是世界各国民众共同参与的交响,只有实现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立体化展开,才能真正迎来世界多元文明交融对话、交流互鉴的美好未来。

环顾世界,展望未来,中外人文交流正逢其时,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新时代的中外人文交流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人文交流之路,积极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包容互鉴、交流对话,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通意合、相亲相爱,携手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

赵可金授课的总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