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为什么要“连”。
人物简介史炜,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士,为国内大型企业及在华著名跨国公司完成了近40余项咨询研究。
史炜教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政策、电信、企业研究。
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目前围绕互联网的各种战略、规划、设想和投资,如后浪推前浪之势,汹涌澎湃。
大批资金蜂拥而至地涌入互联网产业,在“+”的磁场作用下,互联网正演变为一次前所未有的资本投向大迁移,前瞻性的、战略性的、跟风式的、投机型的,五花八门,很像几年前资本向光伏产业井喷式的迁移景象。
时隔一年,应该对此有些反思。我认为,不论是称作“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都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创新阶段。传统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支撑点和驱动力才能突破发展的瓶颈。
但是,在这股热浪中,科学并准确地理解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对接、渗透及资本组合方式,真正了解、认识、理解互联网与“两化融合”的机理,才能使这股热潮真正推进产业的转型与创新,才能避免盲目地跟进可能导致的泡沫效应。
“互联网+”至少应达到以下目标才能在产业与企业层面发挥作用。
其一是带动新需求的效应。互联网已在中国形成庞大的需求,但主要体现在一般消费和终端消费层面,在生产与供求的中间环节,在中间产品领域尚有巨大的需求市场。
其二是改变产业与企业传统的运营方式。在有条件、有能力的产业和企业,通过“互联网+”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制造业成本,尤其是在企业的生产流程环节,“互联网+”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其三是通过“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打通不同产业间的经络,通过融合互补,提高产业的整体收益,创造企业新增附加值。
其四是以“互联网+”实现产业互联、市场互联、信息互联、智力互联,真正实现全社会经济的互联共享。全面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由此可见,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要“+”,为什么要“连”。
我几个月前在福建省泉州市调研,参观了一家纺织企业,感受颇深。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产业升级的传统企业,主要生产纺织布料。
这两年,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能和生产效率,企业引进了整套纺织设备,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车间,由几十台滚筒式的大型组合织布机组成,原来需要几百人的车间现在仅需几十人就能保证正常运营。大型滚筒纺织设备生产效率虽高,但出现断线、缠线等问题不易被发现。
因此,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增加了设备的感应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可是,要解决断线和缠线,就需要整个机组停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及时调配人力快速解决故障,企业在加大设备人工智能的同时,将互联网技术融合到设备监控的人工智能中,一旦发生故障,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故障的原因、环节、位置传送到车间负责人和企业技术经理的手机上,并可以根据生产数据库的分析处理,快速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达到最短时间排除问题。
尽管这个企业在处理故障时仍需要工人亲自去解决,但将设备监控、人工智能、互联网有机地融为一体,仍令人赞叹不已。我不禁感慨,这或许就是大家追崇的“互联网+”或“+互联网”吧。
近期,一位听过我讲课的企业老板找到我,信誓旦旦地说要搞互联网平台。这原本是为婴儿奶粉企业做经销的企业,现在天天听周围人讲“互联网+”,看报纸知道“互联网+”是国家的大战略,所以也想搞个平台,在平台上卖东西。
我问他什么是平台,他自信地说,找个软件公司给我们企业做一个APP,然后通过发传单,有奖推销,让别人下载我的APP,就是平台。他确实属于跟风型的欲进入者。
至于商业网络平台基本的要素,比如整体架构的设计、网络解决方案、平台与各个子环节的对接方式、数据处理和整合、商品的网络结算载体、生产方和销售方以及平台在其中的运作方式、平台的安全与开放性等基本问题,一概不知。这个卖奶粉的老板甚至以为只要搭建一个APP,让大家知道了、下载了,大笔的钱就能装进口袋,商家们就会蜂拥地围着他转。今天,这样的“互联网+”狂想者四处可见。
我认识的一个做品牌雨伞的生产企业老板,去年专程到北京找我,告诉我生产雨伞太辛苦,准备做一个电商,把当地企业生产的雨伞都放在他的平台上卖。我问他什么是电商,他说,就是在互联网上卖东西,请人设计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天猫”,就可以像马云一样赚大钱啦。我再问,你知道做一个电商需要多大投资吗?电商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他没回答,用茫然的眼睛很无辜地看着我。
最后他告诉我,他是被一个台湾老板忽悠才动心的。我后来去了他的企业,各式雨伞、阳伞、花伞,让人赏心悦目,企业的设计中心和新型轻型材料的引用,领先业内。这个企业不是不可以利用“互联网+”,关键是要先搞明白为什么要搞互联网,用互联网干什么。
“互联网+”在现实的应用中,市场远比天猫可观的多,只是许多企业只相信概念,不去琢磨应用,只相信过去传统的“听消息”的发展手段,不懂得创新首先需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今天,“互联网+”在传统产业领域、现代农业领域、连锁商业领域、企业生产流程与管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例如农业中的农超对接(基地农业与城市超市对接)……
我几年前和陕西电信的同志一起参观了西安郊区的规模化大棚蔬菜后,呼吁了多年,现在终于有企业要投资发展了。
城市社区内成规模的连锁小超市,母店与各个连锁店的互联网应用及“沃尔玛式”的管理,我也精心帮助企业做过创新实验。现在,我在天津的一个学生,已将旗下的100多个连锁店整合为一个统一管理、配货、监控、结算的平台,最近被一家国有企业花一个多亿并购,成为天津首屈一指的大型连锁平台,并开始由卖“吃”的向卖多种商品扩张。
收购重组后的网络平台,拥有天津最大的网络交易集散中心,中心平台大厅有两万多平方米,引入了几百个小型电商和交易对接点,市场已由天津扩张到全国。
成功的例子和试着撞大运的例子有很多,我想说的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互联网+”要从学走路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