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战略机遇期到来
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前后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是鉴往知来、洞察国际国内大势、深刻把握本质和全局后做出的重要判断。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虽有逆流但不会逆转,随着我国的不断扩大与开放,各国都希望在中国寻找更多发展机遇。正是这些因素有力支撑了决策层有关“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
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构建起面向未来的经济结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深化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要把改革之路走得更快、开放之门开得更大,以改革开放新突破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跃升;加快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带来新机遇,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经济与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适合的所有权结构
国资国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2013年11月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并便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双百行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组织开展“双百行动”,不再搞一批单项试点,而是要以“1+N”政策体系为指导,以前期各个单项试点成果为支撑,全面拓展和应用改革政策和试点经验,进而形成从“1+N”顶层设计到“十项改革试点”再到“双百行动”梯次展开、纵深推进、全面落地的国企改革新局面。
在2018年—2020年期间实施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主要目标是在稳妥推进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设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最重要的是,其中特别提出:要分层分类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坚持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企业根据各自的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和竞争程度等实际情况,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实现精准对接、系统集成,从而实施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所有权改革。
3、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竞争力
从竞争力角度考察,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不断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了市场的要求,但是企业都还有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提升。
1. 管理制度执行力需要持续加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管理体系与制度,但还存在着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体系逐渐庞大、人事复杂、层级较多。
2. 精细化管理必须向深度进行
部分企业仍存在着管理粗放的问题,诸如物资采购不规范、成本费用管控薄弱、客户信用管理不严、库存资金占用较大、市场营销观念落后等问题。在采购管理方面,由于管理层级多、业务模式差异大、产品种类和规格分散,采购领域还有较大的降成本空间。
3.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成熟
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研发投入不足从根本上来看,是因为缺乏长期创新战略。相当比例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确保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企业大都是根据自身盈利和资金状况来安排研发支出,实际上只把研发投入作为企业的利润调节器来使用,而不是把科技研发当作打造技术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的长期战略。
4. 鼓励创新但是没有容错机制
对创新失败缺乏宽容。调查显示,部分国有企业还未能突破阻碍科技创新的思想藩篱,对科技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低,甚至为零。在对企业家和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上,简单地以创新结果作为考核创新活动的单一指标,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家和科研人员害怕失败,不敢大胆创新。
5. 激励力度不足
为了搞“平衡”,企业内部还有平均主义的倾向。这是因为在市场化背景下,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不彻底、监管不到位。另外,对高管人员或企业核心骨干的薪酬激励仍然不足,不利于调动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4、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
“十四五”时期,发改委等部门编制地区规划时,要考虑我国经济下行,新旧动能转换,地区GDP、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相应调整相关指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产业新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投资营商环境、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和民生保障能力,建设工、农、科教、文化、生态、旅游强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成为各地方制定地区“十四五”规划关注的重大课题。
此外,制定地区“十四五”规划时还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是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选择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如资源开发型、深加工型、技术密集或高技术型、外向型等。
二是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目标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经济效益、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标准等指标。
三是统筹区域建设规划总体布局,选择区域发展空间模式。
从全国来看,区域战略规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各带的产业模式和开发时序有所区别。对于地方性区域规划,建设总体布局的任务主要是选择区域经济中心、发展轴、产业集聚带及重点开发基地和重点防护地区等。
天津市发改委启动“十四五”(2021—2025年)规划前期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主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瓶颈、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是国家批复确定的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特大城市。南京市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南京市发改委将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以生态建设作为保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推动实现江苏省委全会提出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发展。确定“两步走”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进入全球创新型百强城市。
5、产业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一体化发展
编制“十四五”时期地区与专项规划,应明确产业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资源要素空间统筹利用,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实现区域内产业链资源共享,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
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京津冀“十三五”时期产业政策求大求全,强调“一个不能少”,导致产业结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产业结构趋同,重复投资建设、资源使用浪费,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与此同时,京、津两市缺少以上海为绝对中心统领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