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带给社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也带来的是人们物欲横流、心理疾病泛滥的现状,如何超越生命之外的假象,追求生命本质的永恒,是社会的呼唤,更是企业的职责,这其中首先应该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养。
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通过培育和提升人们的情绪调节与抗压能力,不仅可以提升人的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恶性的社会心理事件发生,更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激发人们生活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全部潜能,实现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可以从手机上看到大量的“心灵鸡汤”、“人生箴言”、成功人士的“语录”等等,许多人表面上什么“道理”都懂,为什么“知行不合一”思想行为上没有任何改变呢?这些“知”,只是意识层面的“浅知”,而不是潜意识层面的“真知”,潜意识决定我们人格的整体特征,包括性格倾向、情绪反应、思维归因、行为方式等,也就是说,内在潜意识的情感没有触动,一个成年人人发生任何真正的改变都是不可能的,起码是不可能长久的。所以,我们身边能说到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很少,能够做到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解决心理问题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必
须要用心理暗示进行潜意识沟通,心灵的触动和升华是一个成年人发生改变的心理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建立心理问题预防为主的理念,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影响的往往并不是产生压力的表面原因,而是面对压力所采取的态度。一个人面对压力的反应,不仅仅与社会体制、周边环境、工作内容、制度和考核有关,更与当事人的抗压能力、情绪自我调节、团队的支持有关。要解决人的压力问题,首先要找到真实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系统的数据:97.4%的各行业管理者声称“压力很大”;80.5%的企业经营者有时或经常烦躁易怒; 92.6%的现代人有时或经常疲惫不堪。美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局的数据:90%的人认为他们工作压力很大;86%的人声称经常由于工作而导致心力交瘁。日本快速增长的企业中,有70%的企业都经历过员工心理疾病导致生产产能的损失。
现代企业的员工心理不够坚强。面对挫折和困境不善于调节心态,而我们许多组织在人们情感关怀方面并没有做到位。实际上,心理素质的提升不仅关系到人的自身发展和组织的稳定,更关系到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问题。
随着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组织员工面对逐渐增加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挫折感、丧失信心等不良心理状态。而人的心理困扰会导致缺勤率和离职率增加,士气、效率和服务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组织绩效,损害组织形象。职业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认知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情绪困扰、焦虑和抑郁、忧虑和失落感、职业前途黯淡、缺乏自我控制力、不良嗜好、暴力倾向、家庭或婚姻生活失败、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困难、甚至自杀念头。
心理素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经过科学的训练和培训,能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过去企业对人的管理只是知道薪酬、考核、培训、福利等,而现在企业管理需要掌握员工的心理健康,心理意识常识,如何早期发现心理异常等。
发展和提升心理服务和心理素养,可以大幅度提高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员工的工作热情,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创建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
提供心理健康解决方案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服务项目,旨在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氛围,降低组织管理难度,最终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
课程目标:
用正确、理性的认知模式管理压力与不良情绪;
掌握压力与情绪的自我管理方法与技巧;
焕发工作与生活的热情,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与工作关系;
提升幸福指数与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绩效与职业竞争力;
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视压力为动力,积极乐观的对待生活与工作;
调整到积极、健康、快乐的状态;寻找生命的原动力,增强自信。
备注:根据不同企业不同层级不同学员的需求差异,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
授课特点:大量生活工作实际案例,使学员在心灵的体验感悟中升华自己。
课程大纲:
创新首先是自我思维方式的重新界定
心理学与我们 心理学与生活
如何体现学习培训的作用和价值?
为什么说给成年人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习的渠道方式选择有很多,如何把握?
情绪会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认知,认知影响判断,判断决定选择
为什么是潜意识决定性格、情绪、思维归因、行为方式
情绪如何生成,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
为什么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授课老师的思维及授课方式?
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走出自筑思维的迷宫
“酝酿效应”中的顿悟、开悟,对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意义
潜意识情感的“触动”是成年人改变的开始
情商首先是情绪的管理
压力与情绪的概念及压力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情绪及压力产生的来源及情绪表现形式
压力造成的现象 认识压力(压力源)
心灵的沟通 “心病”自己治---“格式塔疗法”
忧虑的成因 积极面对压力
压力管理 (毅力:无可取代的美德)
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素质:意志力
现代人心理现象分析 什么是“现代流行病”?
抑郁情绪≠抑郁症
拖延心理学 拖延特征
谁偷走我们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辅导 积极心理疗法
积极的自我形象 积极暗示与自我沟通
职业心理健康表现 典型职业心理问题
如何干预心理危机
什么是“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评估≠传统心理测评
制度、工具、培训、考核等不能解决心理“内因”问题
行为风格与价值取向在组织中的应用
人本管理 塑造弹性心理
认识潜意识 潜意识与潜能开发 人的潜质
常见心理“不适应症” 心因性疾病 心理补偿到心理升华
ABC情绪理论
洞悉情绪背后真正的“诱因”
情绪“自我调控” 情绪“盲点” 学会“移情”
认治疗法与接受、承诺疗法 认知归因与情绪反应
情绪短路与情绪管理 情绪周期
期望管理与情绪管理
减压的“3R”原则 逆境商(AQ) 挫折理论
适度的“孤独” “伤感”也有益处 “宽恕”治愈伤痛的良方
人际关系敏感多“自问” 什么时候容易有嫉妒心理?
停顿一下脚步,让心灵呼吸
品味现在 接受现实 公平理论
幸福感:人生终极目标 打好手中的牌
爱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情感满足
生理、心理健康:事业成功的保障
人性管理 情景心理 “心理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