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
新结构金融学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4-2017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2009-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1995-2014年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 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终身聘任),
2007-2009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
2016年获“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
现任职务
2017.9 至今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
2014 至今 国际经济与金融学会(IEFS)-中国分会,副会长
2011.9 至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高级顾问
主要成就
1. 动态结构分析方法: 开创性地将宏观国际经济学中的动态跨期模型和微观国际经济学中的结构分析模型相结合,建立动态结构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到国际收支理论(与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施康教授等合作),提出新兴国家(比如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经济结构差别的均衡现象;将之应用到产业动态结构理论(与世界银行林毅夫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王勇教授等合作),提出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模型。
2. 金融制度与国际经济:开创性地将金融制度引入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实体经济和金融制度的理论联系(与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教授合作),并由此分析金融制度对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的影响,成为国际上该学术领域的主要理论模型之一。
3. 国际贸易政策:提出通过贸易改革提高社会福利的充分必要条件(和宾州大学Krishna教授合作)。在各国通用的Feenstra教授所著的国际贸易研究生教材中,这个条件被称之为“Ju-Krishna 定理”。
4. 自由贸易区:和Krishna合作建立的产地规定模型是国际学术界自由贸易区理论中主要的微观经济模型之一。
5. 产业组织理论:与Baye and Crocker合著的垄断竞争企业的子公司模型是子公司理论(Divisionalization)中Google Scholar引用最多的文献。
提交需求单
如确定聘请老师到企业授课,请详细填写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