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教育,权威招生服务平台

单志广:如何理解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本文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接受财新智库采访内容,文章来源于“财新网”。

本文大约2800字,读完约7分钟。

全球数字经济方兴未艾,我国的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在这个新浪潮中处于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发展数字经济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单志广:眼下整个科技的浪潮,不管是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叫它新一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确实是风起云涌。“二十大”报告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前景指向非常清楚,用了“三个第一”来概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除了将这“三个第一”是放在一起说,“二十大”报告还把科技、创新、教育、人才这四个之前分散在不同章节的要素放在一起写,而且几次提到“要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创新驱动是我们国家的战略”,这些都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对科技的发展、对创新驱动的理解更加深化了。

我曾在2019年去过美国,当时中国工程院跟美国工程院有一个45岁以下未来领军人才的对话,当时提了四个方向,一是生物技术,二是新材料技术,三是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四是智慧城市。直到现在,这四个方面依然是我们国家“创新驱动”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最近30年来,我们的科技发展变化之大有目共睹。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CPU的算力速度提升了100万倍,内存容量提升了100万倍,通讯速度改善了100万倍。这三个100万倍的能力提升都是在我们的信息技术领域发生的,确实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我们现在大力部署的以“云物移大智”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全球科技的新主流。

我们国家发展数字经济核心的就是在利用在新一代数字技术,跟全球的很多领域竞合并跑,在部分领域我们甚至是领跑的,当然也还有很多领域是在跟跑。

“后发先至”是我们中国的后发优势。如今,我们跟全世界在同样一个应用场景、同样一个科技的前沿上共同竞争。新一代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来讲非常重要。

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范式发生了变化,AI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云计算成了新的生产工具,5G、互联网、物联网成了新的自然环境,区块链是新的生产关系,软件、模型、算法在定义新的生产方式。这些新技术的发展在引发很多的基础性的底座发生变化。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国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5G、千兆光纤、空天网络在内的网络设施不断提升;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在不断涌现;以智能计算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在不断的发展。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底座,同时也给上层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带来了非常多的助力。

信息技术本身在快速发展,同时也跟材料、能源、生物各方面高度交叉。基本上做科研的话离开数据的支持,离开了计算、离开了软件、离开了网络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的科技进步频率和迭代都是非常快,这轮科技浪潮的高潮还没有过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理念,新模式新应用都还在路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创新驱动的战略、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把它放在核心位置,这对我们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报告将创新提到了新的高度,科技创新方面今年的报告更细致,提的要求也更突出。强调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在接下来五年的中期视角,从政策、资本、企业等不同主体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创新方面你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向是什么?

单志广:确实,“二十大”报告从战略层面把创新驱动提到了特别突出的位置。创新将是影响全局中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要服务于整个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无论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未来一些产业新机遇的角度,科技创新的底层都是要有竞争力的科技来进行支撑,竞争力的比拼还是要比科技的含量,要比对科技的原始创新的拥有度。

在中国走向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这个征程中,也就是在未来的13年里,我们的科技创新确实需要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只有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脊梁挺住了,其他各个方面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做优;反之,如果科技不能发挥核心作用,可能很多产业就会成为建在沙滩上的高楼,根基不牢,风险很大。

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国家创新力的报告来看,我国2020年排在全球第34位,2021年排到了第11位,可见国家竞争力在大踏步前进,但客观地说,现在我们整个科技的创新能力还是不够强,整体上跟发达国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

我认为,未来科技创新的核心应该抓住两点,一个是目标设计,一个是实施路径。

目标方面,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传统设施的基建化、科技的基建化,AI的基建化、算力的基建化、算法的基建化都是方向十分明确的,但我们还要清醒地意识到,创新未来是一个循环和生态,在构建这个整体体系的过程中有哪些短板和优势?怎么形成生态?结合“二十大”报告来看,那就要把科技、创新、教育、人才这“四位一体”的循环构建好。

路径方面,“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投入的效能”。在科技投入方面,我们经跟很多OECD国家持平了,但产出对产业、经济的实质贡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一定要把桎梏科技进步的要素、机制真正的活化起来;要有真正的内生动力,让大家做科研、科学、研究,能够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动力机制,从而产生好的产业应用效果。概括地说,实施路径上的大挑战,是如何在科技界构筑起更好的内生生态和激励机制。

从宏观角度来看,你觉得当前应该怎么去完善中国的科技产业的布局?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前沿的一些政策要求,当前有哪些重点领域急需科技赋能?

单志广:我认为,还是要围绕面向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所急需的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去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比如国防、金融、能源、新材料等。这些领域都是决定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质量的关键领域,得有更好的科技支持。

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讲要抓好两头。

一个是,我们能引领全球的、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的尖端技术要提升,要让尖端的更尖。我记得在“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创新的那个部分,出现过两次“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很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我们一定要自主可控,要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只有这样,在未来的大国博弈和全球竞争中,我们才会真正有底气。在尖端部分,我们一定要真正地进一步体现中国方案,过去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未来我们在原始创新这方面也一定要有大幅度的提升。

另一个是,在适用落地科技方面要更优加实效。通过适用技术跟老百姓的生活、跟社会发展的深度协同,从而以科技的力量提升社会综合治理方式、服务方式,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我们生活更美好。 ■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
Email:grlwwf@163.com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13911448898(谷老师) | 浏览
申请流程:
电话或【在线申请】 提交需求 签订合同 安排授课

视频回顾